本笃十六世的五年
作者 Bernardo Cervellera
上任五年来,教宗奔波于与世界的交流,充分展示了谦逊、酷爱真理、修和的精神:司铎娈童事件与雷根思堡讲话、圣地、勒菲夫团体等历次事件一样。真理和理性正面临着一个倍受其自身软弱无力煎熬的世界、一个迫切需要天主的世界。教宗致力于一个见证的教会,而不是自我陶醉的教会

罗马(亚洲新闻)—教宗本笃十六世在马耳他与部分遭遇司铎性侵犯的青年们会晤时洒下的热泪、充分表达的“羞耻”和“痛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世界许多媒体不遗余力地把教宗描述成守口如瓶、压制受害者声音的同谋。他们丝毫没有准备看到这位教宗继续不断向世界展示的如此谦虚、酷爱真理的见证。

       与青年聚会的评论中也不乏意外:如果没有治愈与修和,那么这一丑闻和揭露也是毫无意义的。

       而会晤、谦逊、对真理的热爱、治愈与修和,恰恰是本笃十六世就职五年来充分展示的特征。

       五年来,每当世界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教会的丑闻时,教宗以及与教宗同在的世界各地教会都本着谦逊、治愈与修和的精神去面对。

       正如在雷根思堡向伊斯兰提出了一旦宗教趋向了否定上主和理性的暴力,那么究竟要发挥那些作用的问题时;部分穆斯林世界和世俗化的西方知识界肆无忌惮地抨击教宗不懂得采用正确的词汇。但那次讲话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赏教宗的勇气。且恰恰是伊斯兰世界,率先发出了与教宗和谐一致的声音,以至于被许多人嘲笑为“出丑”的讲话,转化成了推动天主教徒与伊斯兰对话的动力。

       问题在于,今天,越来越多的穆斯林知识分子立场鲜明地谴责(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直至巴基斯坦的)暴力。无疑,这是这位教宗在阐明真理时所揭示的巨大勇气才得来的成果。

真理、治愈与修和,是去年教宗圣地朝圣之旅的核心。充分展示了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深厚友谊,要求他们彻底结束暴力、谋求和睦相处的道路;其勇气和希望,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政客。无法比拟的。而恰恰在当时,众人纷纷指责教宗是“纳粹”……。

治愈与修和决定了教宗处理勒菲夫团体的问题,宣布撤消对这一团体主教的绝罚。因为,教宗旨在把这一团体中数以百计的司铎们再度引领回教会活生生的合一道路上。

真理、治愈与修会,历来是教会的指导方针。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天主教徒、天主教会的司铎们挽救了多少犹太人、纳粹、抵抗运动成员?

世界对待教宗本笃十六世的敌意,完全是因为真理与意识形态方式的不同。前者注重事实的方方面面;后者是当代典型的现象,旨在摧毁对手而已。

上述所言,似乎仍不足以充分解释近几个星期以来针对教宗的种种疯狂攻击。这完全是因为今天那一味空想仅凭科学技术便可以变得象天主一样全能的人类的充耳不闻和暴力的怨天尤人造成的,只能发现最匮乏的、只能导致环境和人类毁灭的科学。

教宗告诫全世界,人类的理性表明了其局限性、只有天主才能纠正、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给予永恒和美好生命的良药。

这一理性是本笃十六世正努力在教会内打响的战斗。抵制情绪化、意识形态化的基督信仰,激励着人们与上主、与基督的奥体教会建立活生生的关系。这一关系,将有助于信仰的个人缘由的成长、激励着人们在世界作证。任何一种礼仪,即便是最隆重的都绝非为展示自我陶醉的教会,而是将真理、治愈与修和带给一个正在期待中的世界。尽管有时,这个世界并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