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主教徒庆祝米黎盎·德兰修女的封圣(视频和照片)
作者 Anna Chiara Filice

修女是卡拉拉邦圣家女修会会祖。今天,在印度、德国、意大利和加纳,该修会有超过1,500名修女服务。该位圣人出身贵族,但她却选择了过刻苦和祈祷生活。她在该邦开设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她意识到家庭价值可以打破种姓歧视。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许多印度天主教徒对印度修女的封圣感到「极大的喜悦」,并为成为「全世界的使徒」而感到自豪。

昨天(10月13日),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中,教宗方济各宣布圣家女修会会祖米黎盎·德兰修女·希拉梅·曼基迪扬修女(Mariam Thresia Chiramel Mankidiyan)(1876-1926)为圣人,在场的还有一千多名印度天主教徒,其中大部分是意大利首都居民,加上来自印度各地约300名修会成员。

《亚洲新闻》采访多位信徒、亲属和修女,他们相信圣人的使徒工作。莉萨修女(Lisa Chf)说:「首先,米黎盎·德兰修女明白为家庭、穷人和达利特人、各阶层和宗教信徒服务的必要性。当时世界正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战,但她已经在为教育工作了。妇女,以打破种姓的障碍,并实现宗教之间的和谐。」

米黎盎·德兰修女于1876年4月26日出生于德里久尔区(卡拉拉邦)的Puthenchira,属于贵族家庭希拉梅·曼基迪扬。早在三岁半的时候,她开始过着刻苦的生活,每周禁食四天,背诵念珠并为世界的罪孽祈祷。她的母亲达坦达(Da Thanda)在这位未来的圣人12岁时去世。但母亲在世时,给她信仰和对基督强烈的爱。结果,她决定奉献自己给耶稣。

在中央邦玫瑰圣玛利亚道明会玛利亚修女称,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她「经历了苦难和神视,接受了耻辱,为主服侍了穷人、病人和垂死者。」

少年时的米黎盎修女选择了独身的生活,当时的主教建议她加入Ollur的嘉尔默罗隐修院,但是这样的生活不适合她。若瑟·维萨亚提尔神父(Joseph Vithayathil)曾代表主教担任她的驱魔师,并被允许在Puthenchira建一座隐修院。

Ekanthabhavan或「静修之屋」成为圣家女修会的第一所修道院,并在1914年被叙利亚-玛拉巴礼天主教会的修会。如今,它有1,500位修女,在卡拉拉邦、印度北部、德国、意大利和加纳工作。在九个邦拥有176栋房屋。

若望、莉萨、珍扎、保禄和琳达,都来自昌加纳塞莱(卡拉拉邦)的叙利亚-玛拉巴礼天主教会,居住在罗马的Prenestino小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今天要在这里,教宗封圣的修女来自我们国家。」

对于莉萨来说,米黎盎·德兰修女选择单身的「特别」住所,「对于传递基督徒价值观非常重要。我们教导孩子们福音,并在团体中分享福音;我们主日一起参加弥撒。」对若望来说,「价值就是价值,尊重人性尊严和信仰,这是普世价值。」

塞弗修女和莉萨修女都出生在卡拉拉邦,但在旁遮普邦服务。对于她们来说:「我们的修女爱每个人,没有种姓或宗教信仰。对于她来说,贫穷、被遗弃、处于边缘地位的人都是天主的孩子。她对每个人表示同情和怜悯。」

在卡拉拉邦,修女是女子教育的先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该邦建立了第一所女子学校,为女子和年轻妇女提供了首次学习的机会,摆脱了歧视和屈从的制度。」

与她一起工作的女孩是达利特人,她们无法离开家,修女借着天主的恩典设法打破了种姓制度。她的榜样在现代印度非常具有话题性,涉及在各个社会部门中增强妇女权能、确保教育。」

她的基本贡献是「了解通过家庭进行见证的价值,因为没有家庭,人就无法接触社会。我们鼓励家庭送子女上学,不让未成年女孩出嫁,不歧视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