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12, 00.00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發送給朋友

以色列活跃人士说:又一场多余的战役

作者 Uri Avnery
一篇在《和平集團(Gush Shalom)》网站发表的社论,以色列新闻工作者艾尼里(Uri Avnery)指出,加沙危机持续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鸿沟杀戳。这位活跃分子说,目前发生的,是「一连串事件的延续,涉及双方国家。要停止空袭,真正的补救办法是和平。与巴勒斯坦人的和平。」 特

特拉维夫(亚洲新闻)以色列的云柱行动,针对加沙地带,并非投掷铸铅II(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期间进行),但由内塔尼亚胡指挥的行动,以造成哈马斯最大的损害而对平民造成最少的死伤者[...]。以色列新闻工作者艾尼里(Uri Avnery)说:「问题是这个原则,在战争期间有没有被遵守。」他是和平(集团)的作者及领袖。该组织是一独立组织,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要有和平解决方案,在1967年边界范围之内。以下是艾尼里对加沙危机的社论:

冲突如何开始?一个愚蠢的问题。

沿加沙地带的大火将不会启动。他们只是一个连续的事件链扣,每个仅是「报复」前一个而已。每次采取行动,随后有反应,然后就是报复,随之是...

这特殊的事件,开始时从加沙地带发射反坦克武器,向着以色列边界围栏的一架部分装甲吉普车开火。它被形容为报复在空袭天前一宗杀害一个男孩事件。但有可能行动的时间只是偶然的,只是一个偶然出现的机会而已。

这次成功,带来在加沙示威的喜悦和自豪。同样,巴勒斯坦人亦表现出有能力击退他们痛恨的仇敌。

但是,巴勒斯坦人其实走进了一个精心准备的陷阱。究竟命令是否由哈马斯或一个更极端组织下的,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隔着篱笆向一军车开火,越过一条红线。(中东充满红色线)。以色列的主要反应是一定会随之发生。
这是相当常规的。以色列坦克发射炮弹进入加沙地带。哈马斯向着以色列城镇和村庄发射火箭还击。数以万计的以色列人匆匆回到住所。学校停课。

像往常一样,埃及和其他调解人介入行动。在幕后,一个新的停火协议安排好。在似乎要结束的时候,另一轮冲突又开始。

以色列方面尽一切努力回复正常。或者看起来如此。总理和国防部长以他们的方式去叙利亚边境,显示加沙地带问题已经不再是他们挂心的问题。

在加沙,每个人都松一口气了。他们离开他们庇护所。他们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艾哈迈德(Ahmad Ja'abari),钻入他的车,开车沿主要街道去。

然后陷阱关闭。指挥官的座驾被一支空导弹炸毁。

这样的暗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多月的准备,收集资料,等待合适的时机,没有造成许多路人的伤亡,或者引起国际责难,才执行的。

其实,这是由于事件提前一天发生了,但又因恶劣天气延后了。

策划所有在加沙的哈马斯政府的军事幕后人物,就是贾巴里(Ja'abari),包括捕获吉拉德·沙利特(Gilad Shalit)和成功匿藏5年之久。他在释放沙利特(Shalit)予埃及人的现场,被人拍摄到。

所以,这一次兴高采烈的是以色列人。就像美国人在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Laden)的暗杀后一样。
杀害贾巴里,是开始计划行动的讯号。

加沙地带是充满导弹。其中有些可达特拉维夫,大约40公里。以色列军方早就计划好了一次重大行动,空袭摧毁许多基地。他们耐心收集他们据点位置。这是云柱行动的目的(出谷纪13:21"主走在他们前面白天在云柱中,带领他们的方式)。

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不知道整个事情将如何结束。但现在已经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这不是铸铅II。事实远非如此。

以色列军队精于谨慎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铸铅以庆祝了成功,但现实中,它是一场灾难。

出兵进入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域,势必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战争罪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的反应是灾难性的。政治损害巨大。此时的总参谋长加比德系(Gabi Ashkenazi)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在现实中,他是一个相当原始的军人。他的继任者是另一类的领袖。

此外,摧毁哈马斯和把加沙地带交还拉马拉的领导的口号,在这次避免了。

有人指出,以色列的目的,是要对哈马斯造成最大的伤害,而对平民最小的伤害。希望这可以实现,由空袭来控制。在第一阶段的行动,这似乎已经成功。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可以保持着,随着战争的持续。

这如何结束?这将是鲁莽的猜测。战争中有其自己的逻辑。事情发生了,人们都这样说。

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这两名人在统领军情,希望战争结束后,当目标可以实现时。所以不会有任何理由调派陆军进入加沙地带,杀人又丧失士兵。

威慑将被恢复。另一个停战协定将生效。以色列人民在加沙地带周围将能夜寐好几个月。哈马斯的势力削减下来。

但是,这整个行动改变基本情况吗?不太可能。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