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2008, 00.00
中国
發送給朋友

北京告别奥运会,简析本届奥运会

作者 Wang Zhicheng
弘扬团结,友谊与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遗产成为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主题。对于罗格来讲,本届奥运会是“无与伦比”的。中国在金牌总数上成为了“超级大国”。但是在人权记录上却停滞不前。不排除有内乱发生的可能。
北京 (亚洲新闻) –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一片耀眼的焰火表演中拉下帷幕。绚丽的焰火从北京国家体育馆开始,穿越北京城中轴线,一直到空旷的天安门广场。

眩目的闭幕式较开幕式略显严肃。晚上八点,体育场内挤满了观众,运动员,杂技演员,歌手,鼓等道具。方形的体育场中央摆放的圆形舞台与天坛祭坛形状相映照,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之寓意。

“齐柏林飞船”乐队的吉他手吉米·佩奇,女歌手丽安娜·刘易斯(Fiona Lewis)和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登台亮相,向众人发出邀请,参加下一届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西班牙籍男高音普拉西多· 多明戈与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的献唱成为奥运会国际化形象的亮点。

清晨,为各国政要举行的的宴会上,胡锦涛高度赞扬了本届奥运会弘扬了“团结,友谊与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加深了“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张艺谋也用艺术语言表达了同一信息。“奥林匹克的圣火没有熄灭”,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策划者表示,“相反,它将永远燃烧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更会想念你们,我们会永远记住这几个星期的每时每刻。所以,我们在闭幕式上在此唱响了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

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通过本届奥运会,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并评价北京奥运会是“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确实,作为国际奥委会来讲,这届奥运会当之无愧为无与伦比。通过全国规模的商业运作,众多赞助商,电视转播权和有自己的赞助商的国际火炬传递活动,北京奥运会在未来四年内至少赚取50亿美元,几乎成为雅典奥运会利润的两倍。

现在奥运旗帜握在了下一届201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手中,北京奥运会就此彻底拉下帷幕。

在此期间,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创下了第一的成绩。所有人都认同,本届奥运会从组织,基础设施到服务方面都是历届奥运会无可比拟的,主要原因是众多热忱的工作人员努力,当然也得益于政府下令进行得交通管制,规定的北京人必须放假要求,更不用说提供奥运专用车道,许多工厂一夜之间的关闭和迁址,令上万人失业等措施。

中国同样创造了体育奇迹。历史上首次以51枚金牌的成绩超过了美国(36枚金牌),成为一个体育,经济和政治强国。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本届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将成为我们为未来奋斗的强大的动力”。

然而,北京在人权方面却留下了败笔。

外国媒体机构批评了中国政府对一些媒体采取的暴力,威胁和侮辱行为。

《人权观察》记者苏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表示,“事实上,中国政府举办奥运会使中国社会陷入践踏人权的局面,导致了大规模的强占,被捕人数剧增,更多批评人士遭到监禁和压制,不断出现的妨碍新闻自由暴力事件和政治压制的加强。”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保持安静是惯例。北京人为了“安全问题”,必须待在自己的家中,而允许举行示威活动的公园则空置一旁。77份示威申请都没有“获准”,相反,很多异议人士,活动人士,基督新教牧师以及天主教主教和神父们却遭到了逮捕。任何敢于发表负面言论的都遭到阻挠,就如同79岁的吴殿元和77岁的王秀英一样,他们因为勇敢地站出来,声讨被强行赶出家园的行为而被判一年劳改。

我们仍然看到,官方采取的安全警备和严格监控并未能阻止新疆冲突事件的发生,或亲自由西藏横幅和标语的出现。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在中国政府的强压统治之下,它是十分脆弱,撑起的防火墙也已是千疮百孔。

中国到处怨声载道,这对中国政府敲响了警钟。政府很难再无视人民的呼声。

中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家指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今年以来,上海股市交易所收益下降了50%)将引发农民和工人们的不满,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如果中国想避免“内乱”,势必需要努力做到曾经鼓吹的“团结,友谊与和平”的奥林匹克空想。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巴布亚:最新骚乱背后的缘由
17/10/2019 14:36
基督徒和印度教徒共同为路西修女庆祝,奥里萨邦的大屠杀的幸存者
25/05/2019 13:33
南非:三名科普特东正教隐修士被杀,一名嫌疑人被捕
13/03/2024 13:54
萨科枢机:从加沙到埃尔比勒的伊朗导弹,整个中东都着火了
17/01/2024 14:30
巴布亚新几内亚明爱谴责“祈祷勇士”的暴力行为
04/10/2023 16:57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