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06, 00.00
梵蒂冈 - 德国
發送給朋友

教宗指出玛利亚教导我们祈祷是服从天主的意愿

教宗德国之行第三天,前往阿托汀圣母朝圣地朝圣,再次谈到“天主的空间”。真正祈祷的最深刻意义,是“在世界、在各自的生活中给予天主空间,让天主进入到我们的时间和我们的行动中来”

梵蒂冈(亚洲新闻)—祈祷并不是要指点天主该做什么,而是将问题交托给天主,使一切都按照天主的意愿得到解决。玛利亚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例如在加纳婚宴中。今天,正在德国故乡巴伐利亚州进行牧灵访问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阿托汀圣母朝圣地讲道中,全部围绕着加纳婚宴展开。在第三天的故乡行中,教宗乘直升飞机抵达圣母朝圣地。数以万计的教友,聚集在这德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黑圣母”朝圣地迎接教宗。神学家教宗引用水变酒这段著名的圣经记载旨在强调,“我们要从玛利亚的身上学习正确的祈祷方式”。

       教宗为教友们讲解到:“玛利亚并没有真正向耶稣提出要求,她只是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若2,3)’。”“她没有告诉耶稣该做什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者让他变酒行奇迹。她只是将一切都交给了耶稣,让耶稣来决定该怎么做。从玛利亚对耶稣说的简单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两点:一方面,她非常关心大家,母性的关怀使她意识到别人陷入了困境;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她那善良、乐于助人的天性。这就是母亲,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来到阿托汀朝拜的母亲。我们将我们的忧虑、我们的需求和困境都交托给她。在圣经里,我们从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母亲那随时准备助人的良善。而我们,则把自己的全部交托在母亲的手中”。

       教宗继续补充道:“第一点,对我们大家来说都非常亲切。而另一点,则很容易被人们忽略,那就是玛利亚将一切都放在上主的手中去评判。在纳匝勒,她依照天主的意愿行事:‘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天使便离开她去了(路1,38)’。这就是她始终不渝的最终态度。由此,教导了我们:在天主面前,不要依从我们自己的意愿或者愿望,而是让天主来决定他所要做的。从玛利亚的身上,我们学到了随时准备助人,同时还要谦逊和慷慨地接受天主的意愿,满怀信心地坚信天主的回答便是我的真正益处”。

       此外,教宗在分析加纳婚宴中耶稣对玛利亚的回答时还强调了耶稣对玛利亚的称呼是“女人”,而不是“母亲”。“由此,以我们不太理解和不太喜欢的方式揭示玛利亚在救恩历史中的地位。使我们看到了未来被钉十字架上时,耶稣所说的:‘女人,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援引若19,26-27)。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前指出了他对这位女人、他的母亲,全体门徒的母亲的安排。另一方面,这种称呼呼应了创造夏娃的一段”。教宗继续讲解道,玛利亚“代表了新、最终的女人,救主的伴侣,我们的母亲:这表面上不太有感情的称呼,却表达了她的使命的伟大。而耶稣在加纳婚宴上的回答,更令我们不太喜欢:‘女人,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若2,4)’。我们不禁要提出异议,你同她太有关系了!是她给了你血肉之躯,而且,还不只是你的躯体,因着那发自肺腑的‘是’,她孕育了你、用母性的爱将你带到了世上和以色列子民中。如果我们这样同耶稣讲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回答了”。事实上,圣经中有一段“并列”的“是”:玛利亚对天神嘉比额尔的‘是’、圣子服从天父的‘是’。

       教宗本笃十六世继续讲解道,“这两个‘是’,圣子服从降生成肉身,而玛利亚给了他肉身。‘女人,我和你有什么关系’?在深刻的内涵中,他们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在降生成人的奥迹中所体现的双重意义的‘是’。也正是上主在他的话语中,所体现的他们最深刻的结合。在这共同的服从天父意愿的‘是’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也应该走向这一点,在这里才回找到我们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才能理解耶稣第二句话的意思——‘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耶稣只按照天主的意愿行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玛利亚结合在一起。为此,在耶稣近乎回绝的回答后,玛利亚仅简单地告诉仆人们‘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若2,5)’。耶稣并没有显奇迹,没有在一件事实上纯粹私人性质的事上卖弄自己的力量。他只展示自己是一个标志,借此来宣讲他的时刻、婚宴的时刻、天人合一的时刻。他没有仅单纯地‘造’酒,而将人的婚宴转化成天主婚宴的情景。在这圣宴上,天父及着圣子和良善的满全邀请人类。婚宴变成了十字架的形象,由此,天主将他的爱彰显到了极限,在血肉之躯的圣子内将自己全部奉献了,在圣子内建立了圣事,将自己奉献给了世世代代的人类。为此,以天主的意愿实现了目标、最初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耶稣的时刻尚未到来,但是,在水变酒的标志中,在此时就提前揭示了他的时刻”。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