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9, 17.46
泰国
發送給朋友

尤多谢修女,从刚果到泰国,为了宣讲天主的怜悯(第一部分)

作者 Paolo Fossati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成年后才接受洗礼。现在,她隶属泰国玛利亚传教修女会。年幼时跟从卡松戈的沙勿略会神父,遇见信仰和福传:「耶稣在每个民族的历史中都存在」。

朴克雷(亚洲新闻)- 尤多谢·恩贡戈(Eudoxie Colette Ngongo Banunu)修女告诉《亚洲新闻》,五年前的信仰之旅使她在泰国的贫穷和边缘化人群中工作,这儿离她的祖国里-刚果民主共和国近九千公。最近几天,这位修女与北克雷(Pak Kret)的天使之家(Casa degli Angeli)的残疾儿童一起,参与了教宗方济各对该东南亚国家历史性使徒访问的主要活动。以下是该修女见证的第一部分。

在曼谷的市区和郊外亲眼目睹天主的怜悯,宣讲福音,那里的残疾人被视为一种谴责。这是五年前抵达泰国的玛利亚传教修女会修女,尤多谢·恩贡戈修女的故事(如图)。这位42岁的修女是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她出生于位于该国东部马尼埃马省(Maniema)的卡松戈(Kasongo),这里有近65,000居民。这是一个穆斯林居的地区,当地的传教事业由沙勿略会神父于10月交给了卡松戈教区。

「我和他们一起长大,尽管小时候我没有接受洗礼」,尤多谢修女说,「我的父母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没有选择任何宗教仪式的婚姻。在我的教区中,有85%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天主教徒和穆斯林能够和睦相处,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中。我的父亲成年后皈依天主教,因为他开始与传教士合作。我母亲的父母也是皈依了的基督徒。我和我的兄弟同时接受了天主教和穆斯林的教育,因为这反映了我们家庭的本质。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参加了当地教堂的活动,一些修女也在那里工作。我好奇地看着这些女人,问妈妈:「为什么这些女人旁边没有男人?」。她回答说:「因为他们嫁给了耶稣」。我回答道:「我也想有那么一天」。长大后,我有意接受洗礼。我在18岁时成为一名基督徒。在学习教理讲义时,我听了有关传教士福传工作的故事。我想当一名基督徒,向那些仍然不知道的人宣讲福音的真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愿望越发强烈。

年轻的尤多谢在高中毕业后决定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但在家庭中,她的计划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我六岁时失去了父亲。在当地父权制文化中,孩子不仅仅属于母亲,女人时常也没有发言权。自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的责任和继承权落到了我哥哥身上,这他很反对我的意愿,与此同时,他加入了基督新教。我的大多数亲戚都支持他。但是我很固执:我继续参加参加天主教行动的牧灵活动,该组织伴随着我的成长」。199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前身为扎伊尔)爆发了非洲最近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冲突于2003年结束,整个事件涉及8个非洲国家和约25个武装团体。据估计,该事件造成了540万人死亡(主要是由于疾病和饥饿)和数百万难民。修女说:「那是1999年,我们被迫逃离。我哥哥正在出差,所以他一直没再回来。那时,修会给我打电话,即使没有得到哥哥的同意,我也答应了。我们有一年没联系。但后来我们和解了,他尊重我,尽管从未接受这个事实,最终我还是决定成为了一名修女」。

最终促使她进入修会的原因还有再南基伍省布卡武团体维期四年半的学习。随后,她在28岁时发了愿;后来她在刚果工作,又在罗马学习,为传教做准备;她还在帕尔马的沙勿略会母院服务过两年,然后在米兰圣路加堂区服务过一年。2013年12月,修女被派往泰国。「起初,我被要求在巴西的亚马逊雨林里工作。然后,修院还是更侧重于传教,因此计划被改变。我没想到过会被送到泰国:当地语言很难学,我已经快36岁了。但是后来,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传教士,我应该意识到,无论身在何方,我都要学会分享我的信仰。该修女于2014年5月24日在帕尔马的圣母升天主教堂发了永愿。

2014年11月,尤多谢修女抵达泰国,她们的修会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此,现在有两个团体:一个在曼谷郊区;另一个位于北部省份的部落群体中,那里与老挝接壤。修女去了曼谷郊区。「根据规定,我在头两年致力于学习泰语;虽然很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是一个艰苦的时期,但充满了喜悦,因为那一刻我认识了新事物。我是第一个加入泰国神职人员的非洲传教士。在宣讲福音之前,首要任务是要让自己和泰国人民之间建立桥梁:彼此了解,彼此都有自己的文化。这次传教事业给我们的第一个恩赐。从这里开始建立关系,这为谈论耶稣开辟了道路,曾经有人说过『带来耶稣』,但是经验表明,耶稣已经存在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中。正如圣保禄所说:『我就将你们所敬拜而不认识的这位,传告给你们』(宗徒大事录17:23)」。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