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2009, 00.00
中国
發送給朋友

天安门:不要忘记挺身挡坦克的小伙子

作者 Lu Decheng
六四期间,现在加拿大政治避难的刘德成是一名工人。他因向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像泼洒油漆被判处无期徒刑,九年后出狱。他介绍了支持学生绝食的普通人的英勇行为;警告国际社会一个不民主的中国的危险

卡尔加里(亚洲新闻)—三年来,四十六岁的刘德成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市政治避难。他被关九年后出狱,并成功转道泰国逃往加拿大。八九民运期间的无数学生和工人们,给他的生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屠杀上演之际,他正在狱中。因为六四前的五月二十三日,他向天安门午门上悬挂的毛泽东像泼洒油漆被判处无期徒刑。导致百万中国人丧生的大独裁者毛泽东的画像,还是第一次被“亵渎”。当时的卡车司机刘德成,赶到北京声援学生。他的举动,被当局指控为“煽动暴乱”。

       刘德成的妻儿仍在北京政府的控制下,没有允许他们移民。第二名涂鸦毛泽东像的四十六岁的余志坚,于二OO一年获释但失去了工作。偶尔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第三名,湖南知名记者喻东岳,因在狱中遭到殴打和迫害精神失常,他的颅骨被铁棍击中而智障。他的父母虽然看到了活着的儿子,但对儿子的遭遇只能被迫选择沉默、无法为其申冤。

 

亚洲新闻就六四事件二十周年之际对刘德成民运人士的专访

我这二十年来当然有很多很多的感想,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比如挡坦克的王维明,这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事情,二十年来我从未松懈过,但到现在还是生死未卜,我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或渠道去找到象征性的人物,可惜他只有一个背影,从这里我也看到,我们是幸运的,就是因为当时没看到他的五官,所以到现在是生是死都不知道,而我们三个人因为国际媒体和中央电视台的那种曝光,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我们总算活着出来了,这是一个值得安慰的地方。

再一个我认为印象很深的就是那些死难者,被人冷漠地对待,这是我感到印象非常深,更好说是痛心的事。三年前我在美国旧金山就说过,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帮助学生们的那些普通民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此外我要补充的一点是,六四与八九民运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六四大屠杀是一个反人类的罪行,而八九民运这种说法有其不清晰的地方,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应该说是八九民运与学生运动相结合的一次运动,但就是因为大屠杀放大了八九民运的概念,同时,因为六四大屠杀又使东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德国柏林墙的倒塌。我自己认为,六四大屠杀起到了反推力作用。要说的事情还很多,但我没办法一一列举了。

二十年以后的今天,从政治上来说,他们似乎好像给人一种所谓的大国折起的那种假象,我认为正好是这种假象,从中国大陆来说,提高了他的统治能力,因为他本身就是用那种假民主主义的招牌在那里愚弄国内的民众,使国内的民众误认为中国真的强大了;从整个的民主社会,或整个国际舞台来说,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来强壮国际市场,开放大陆的市场,以经济的手段来要挟和诱惑西方和民主国家向他靠拢,这就是中国的改变。中共所用的不是常人所说的经济的规律,或政治操作的手段,他用的是那种不为人知的,战争的思维来跟整个的民主社会在较量。所以我希望通过您告诉世人,这个是值得警惕的,他们所用的就是中国用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战争法则,就是个个击破的方法,(就像在春秋战国时期,或后来苏秦的那种郑恒松,以及秦国的那种办法,)使西方社会瓦解(放开)对中共的封锁,我们看的很清楚, 二十年前,首先是日本向中共低头,后来想不到美国,连布什总统也写信给邓小平,一旦他们向中共低头或妥协,他们马上就进攻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那里搞经济,或政治上有所松动,其实这是根本没有的事,他们用的就是怎么样能保他的政权,这才是他的目的,他牢牢的控制着这一点。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中心,两个丁点,四项基本原则是他们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没有动摇的话,其它都都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政治的一种战略性妥协或撤退,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进攻,现在已经从前面邓小平的那种韬光养晦逐渐转为战略的反攻。

我的肩膀太小,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关于第二点,我希望大家不单只是关注中国,因为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事务只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中国问题不解决,世界是不会太平的,比如我们看到的,就因为中共的存在,像北朝鲜,越南,委内瑞拉,以及苏丹专制政权,他们就是因为有中共这个后台在撑腰,而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包括本拉登,所以不只是一个叮嘱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看从哪里切入更好,希望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别人说,我们是民运分子,好像我们变成了一小撮,这是不对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民运分子,如果大家都能够投入到这个民主运动中来,我相信那些独裁者和专制政府将纷纷崩溃,就像我的网站名一样,我取的名字就是最后的柏林墙,我希望人类最后一个柏林墙中共迅速的倒塌,那么世界才会有太平的可能。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