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2015, 00.00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宗指出需要新的“伦理道德准则”,不向凯撒和钱财的敲诈以及暴力和金钱妥协

“家庭有许多问题,让它们面临考验”。“其中之一便是贫穷”,并因为消费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伪-模式”而加剧、丝毫不关心家庭命运的“政治和经济”对家庭肆意“剥削”。就长江沉船向中国人民表示“关怀”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教宗呼吁制定新的“伦理道德准则”,不要向“凯撒和钱财的敲诈妥协、不要向暴力和金钱妥协”。这是今天周三例行公开接见中,方济各教宗讲解“家庭的脆弱、在生活中面临考验”的要理时阐述的。特别是家庭面临着贫困的考验、面临着导致所有贫困的根本原因——战争的考验。战争严重侵蚀了“生命、灵魂、最神圣的感情和亲情”。

            四万多名世界各国朝圣者在圣伯多禄广场参加了公开接见,聆听教宗强调选择做贫穷的教会,所以要有能力接近穷人,揭露了消费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伪-模式”给家庭造成的破坏;丝毫不关心家庭命运的“政治和经济”对家庭的肆意“剥削”。不仅如此,此类政治和经济还将“感情、家庭关系视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次要标准”。

            教宗指出,“家庭有许多问题,让它们面临考验”。“其中之一便是贫穷。让我们想一想那些大城市郊外、农村的贫民家庭……。多么贫困、落后!而加剧了这种局势的种种因素中,某些地方还遭遇了战争。战争历来都是可怕的东西。此外,它尤其沉重打击了平民、家庭。真的,战争是‘所有贫困之母’、战争使家庭一贫如洗;战争严重侵蚀了生命、灵魂、最神圣的感情和亲情。尽管如此,还有许多贫困家庭他们有尊严地继续努力善度日常生活,并常常公开地把一切都交给天主的降福。这堂课,并不能为我们的冷漠开脱,应该使我们更加感到羞耻,我们应该为这么多贫困的存在感到羞耻!即便是在贫困中,家庭仍然继续组成,甚至尽可能地保持着其关系中的特殊人性化,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使那些小康生活策划者们感到愤怒,因为感情、家庭关系被他们视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次要标准。他们什么也不懂!而我们应该跪在这些家庭面前,它们才是挽救了社会免于沦为野蛮的真正的人类课堂”。如果我们任凭“凯撒和钱财敲诈、暴力和金钱敲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甚至连家庭感情都会放弃吗?只有当公共生活的责任者们重组社会关系时,才能形成新的伦理道德准则。这种重组首先要从同家庭与贫困之间的螺旋式上升作斗争起步”。

            “现代经济常常是以个人享受小康生活为主,普遍滥用家庭关系。这是十分严重的矛盾!家庭的巨大任务并没有体现在账目中,当然不是!事实上,经济和政治对肯定家庭的功绩是很吝啬的。而一个人的内在培育以及感情社会流通的根基就在于此。如果将其剥夺,一切也就土崩瓦解了。不仅仅是日常食粮的问题。我们讲的是工作、讲的是教育、讲的是医疗卫生。认清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各地那些营养不良的孩子和病孩子的形象总会让我们动情。但同时,许多被剥夺了一切、但简陋的学校里学习的孩子们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他们为自己的一支铅笔和练习本感到骄傲的目光也会感动我们。他们用充满爱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老师!真的,这些孩子们知道人不是只靠面包活着!还有家庭感情。当贫困时,孩子们会受苦,因为他们渴望爱、家庭亲情。我们基督徒应该越来越关怀面临贫困考验的家庭。想想看,你们都会认识一些这样的人:爸爸没有工作、妈妈没有工作、一家人在受苦、家庭的关系被削弱了。这是很丑陋的”。

“社会贫困沉重打击了家庭,有时甚至摧毁了家庭”。“工作缺乏或者失业会给家庭生活造成沉重的影响,严重考验家庭关系”。而贫困地区的社会、医疗和教育服务也会相应减少。除物质之外,随之而来还有媒体宣传的消费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伪-模式”给家庭造成的破坏;丝毫不关心家庭命运的“政治和经济”对家庭的肆意“剥削”

“教会是母亲、不应忘记儿女的灾难”。“贫困是教会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要为穷人而斗争,“这就需要祈祷,不停向上主祈求让基督信仰家庭成为家庭革命的主角,现在这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还不应忘记有需要者、弱小者和穷人的评判,他们是天主审判的前奏”。不应忘记“我们要竭尽全力帮助家庭,继续迎接贫困的考验”。接着,教宗援引圣经教导指出不要对穷人的目光无动于衷。

用不同语言致意时,教宗特别慰问了中国,向“因长江客船灾难而处在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表示关怀。我为遇难者祈祷、为他们的家庭和所有正在参与救援工作的人祈祷”。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为两名意大利人质获释暂停打击毛派军事行动、奥里萨邦政府遭抨击
19/03/2012
为铲除不公及暴力基督徒和穆斯林联手同贫困做斗争
11/09/2009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