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2007, 00.00
中国
發送給朋友

警方暴力镇压维权事件日益增加

公开抗议已经成为平民百姓维权、引起舆论关注、最终迫使中央政府进行干预的唯一方式。但是,地方权利当局却动用暴力回应平民百姓伸张正义的声音。而且,这一现象日益普遍,甚至将抗议维权者逮捕

 

北京(亚洲新闻/通讯社)—中国各地群体维权、抵制地方当局腐败的抗议活动风起云涌,希望借此引起媒体和北京中央政府的关注。然而,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当局却充耳不闻,采取日益嚣张的暴力手段镇压、威吓平民百姓,阻挠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行抗议活动,并严防此类消息泄露。

 

四川省:在藏人集中的四川省,当局采用暴力手段镇压了藏民抗议开发雅拉圣山的示威。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五月二十七日,当地藏民试图阻挠开发商动工破坏圣山的行径。双方发生了冲突,一些设备和汽车被毁。

在以后的几天里,抗议活动仍在继续。国际媒体先后报道和揭露了这起事件,并强调至少八名藏人“失踪”、多人遭到警方殴打后受伤。昨天,地方政府当局宣布“社会和生活秩序全部恢复正常”;五名“破坏分子”仍被关押。尽管遭到了当地藏人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但北京仍有意开发这一地区蕴藏的丰富贵重金属矿产和天然气资源。

浙江省:六月二十日,嵊州市防暴警察同抗议违法强制拆迁的三万多名示威群众发生冲突,造成几十人受伤、至少两人被捕。其中一人,是因为“占据公共道路”。目击者介绍说,警方首先将两人隔离起来后挑起了肢体冲突,并引发了在场群众的激烈反应。民众强烈反对拆迁嵊州市一座四层楼房,并僵持了多个小时。自二OO四年以来,当地人拒绝接受地方政府提出的每平方米2,481元人民币的低额赔偿。在此期间,地方政府先后拆除了地区内的其他建筑。这座四层楼,成了妨碍工程的唯一建筑。

       仍然是在浙江省,温州市东投地方政府的官员于上周公开殴打两名反对在海滩建造284公顷违章工程的市民。尽管省级人民法院已经于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了工程违法的判决,但是,地方政府仍然一意孤行。为此,六十多名市民整夜在市政府前抗议静坐。

天津市:中国人权与民主信息中心报道,六月十六日爆发了严重的警民冲突。至少六名警察,将一名五十七岁的市民打死。

四川省:五月,当地市民被迫走上街头为很可能惨遭谋杀的十五岁中学生王强申冤。将王强殴打致死的两人,至今仍逍遥法外。其中一人,是当地警察局长的侄子。另据中国人权与民主信息中心报道,五月十七日,数千名学生在广安村同警察发生冲突,至少十人受伤。据当地消息来源报道,地方政府下令媒体集体封口、切断对外通讯联络。但是,这则消息仍然传到了北京。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下令“展开进一步调查”,最终将包括警察局局长在内的六名地方政府官员双规;另外三十几名与地方官相互勾结的歹徒被捕。

甘肃省:六月二十日,海竹县百余名警察逮捕并暴打连日和平示威要求提高抚恤金的退伍军人。许多示威老兵,是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时期的英雄。他们身着军装、配戴着勋章和平示威,要求提高基本的生活费。五十二岁的谢苏清向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介绍说,警察将他从赤岗火车站强行带走,并对他大肆动武施暴,直到把他打得昏死过去,脊椎被打断。第二天,一名警察到医院找到他,警告他不得向媒体透露任何消息。

       中国退伍军人的抚恤金每月大约只有一千元人民币。但是,现役军人的收入可高达九千元人民币。示威老兵们抱怨说,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央政府曾经多次指示地方政府提高退伍军人的待遇。但是,依仗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指示置若罔闻。

陈光诚:著名的盲人维权人士,因揭露山东省临沂市计划生育办公室暴力执法强制堕胎等恶行遭到逮捕、被判刑。他的妻子袁卫静表示,陈光诚在狱中绝食抗议,身体非常虚弱。自去年八月以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罪受到指控入狱以来,陈光诚始终申明自己是无辜的。

河北省:上周,廊坊市九州村前党支部书记宁勇丰被指控谋杀四名政治对手。据《北京新闻》报道,宁勇丰遭受贿指控后被开除出党。他怀疑上述四名受害者举报了他,于是下此毒手。地方消息来源指出,他还“操纵”前次选举,威胁选民。两名受害人,都是刚刚赢得选举的干部。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最穷者是新增税的受害者
08/11/2023 15:16
马来西亚新商业计划的重点是数码领域和薪资增加
23/10/2023 14:38
反对莫迪反对党联盟将以“印度”之名参加2024年选举
19/07/2023 11:41
亚洲实力指数:中国紧跟美国。东盟崛起,印度潜力巨大
07/02/2023 13:4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