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2023, 13.03
东方之门
發送給朋友

以色列,司法改革和第三圣殿终结的开始

作者 Dario Salvi

至少有80,000人上街示威,反对莱文部长和总理颁布的法律。律师、地方法官和评论家认为,这是一场政治“政变”。支持者认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修订并以此来重新平衡权力。此事的背景是内塔尼亚胡的腐败和欺诈审判。赫尔佐格总统艰难的调解尝试。

米兰(亚洲新闻)- 一场“政权更迭”。政治层面的“政变”。一个简单的“改革”。 这项计划如果得到实施,以色列将变成一个“没有独立司法机构”的国家,政府可以“任意”行事。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方公布并由部长亚里夫莱文签署的司法改革相关的一些定义,是新任行政长官几周内的优先事项。

前治安官、律师和司法机构的代表以及大部分民间社会都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上周末,至少有80,000名公民在该国各地游行,此次抗议示威就是证明。在众多走上特拉维夫街头示威的女性中,有一位女士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她是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我的父母——她回顾道——从不民主政权移居到民主国家生活。他们从极权政权而是为了自由地生活。看到它被摧毁令人心碎。” 与其他示威者一起,她最后说,她担心内塔尼亚胡重新掌权后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不相信这会“这么快”发生。

有争议的改革

新司法改革计划有着不同的名称。权威的前最高法院院长阿哈伦·巴拉克将这项法案比作“第三圣殿末日的开始”。一个预言性的表达来描述以色列的灭绝,自诩中东唯一民主国家的以色列有可能变成“专制民主”。前总检察长Michael Ben-Yair认为,这是最好的情况,不排除更糟糕的情况最终会导致“随机议会多数的独裁统治”。司法独立的终结、腐败加剧、少数人权利的墓碑和国家制度的公信力普遍丧失为特征的噩梦场景,以至于推动反对党全面动员起来“拯救民主”。

但改革包括什么呢?司法部长亚里夫·莱文认为,首先以色列议会多数选票将有权撤销最高法院的判决。这将使政府能够通过法律而不被最高法官否决。政治家将对法官的任命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遴选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将直接来自行政部门。此外,立法能更容易支持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和前哨站。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制衡体系正处于危险之中,包括比行政部门更弱的司法独立性。法官任命委员会拟议变更便是例子:迄今为止,执政联盟在九人委员会中拥有三个席位。此外,人们怀疑改革也可以成为内塔尼亚胡总理的盾牌,使他免受腐败、欺诈和妨碍司法审判,他表示自己是无辜的,是阴谋的受害者。

然后是最高法院身失去对以色列议会的掌握。今天,最高法官可以否决议会批准的行政法律,如果这些法律与以色列13条基本规则相悖,这些规则从人类尊严到公民尊严权利。莱文发起的改革项目包括一个“废止条款”,允许议员们重新引入最高法院以 61 票多数(总数 120 票)否决的条款。尽管治安官、律师、法官和维权组织提出了对司法系统进行“正面攻击”的批评,但政府正在直截了当,内塔尼亚胡本人也为该项目辩护:“我们将完成改革法律——他在内阁会议上说会议——纠正该纠正的,保护个人权利,恢复公众对改革呼声已久的司法制度的信心”。

两极分化的社会

从行政到司法,公民对制度的信任问题是导致冲突两极化的因素之一,且很难通过各方的调解得到解决。近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但在10月份投票前进行)显示,58% 的以色列人支持最高法院取消议会规则的权利,以防它们与民主原则发生冲突。 然而,已经发布至20期的《以色列民主指数》的研究显示,对法官的信任度从维持了多年的59.5%下降至42%。对议会的信任度则更低,为18.5%。 在一个越来越右倾的国家,尤其是在年轻人中,85%的以色列犹太人信任军队 (IDF),而只有8.5%的人相信政党。对未来的乐观情绪正在下降(49% 对 2012 年的 76%),安全感从2020年的76%下降到2022年的38%。

以色列议会前副主席兼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政治学教授纳奥米·查赞 (Naomi Chazan) 反驳说:“今天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新政府正在尽一切努力——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将个人欲望变成共同利益”,从“司法部门(尤其是高等法院)服从行政部门的命令”开始。新政府——她继续说到——可能会重蹈覆辙,忽视其他政权的经验,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是疯狂、傲慢和错误的。” 他总结道,“危在旦夕”“是以色列的命运”。 拟议的改革充分暴露了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艾萨克·赫尔佐格总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象征性和保证性的角色,他通过与各政治领导人会面并表示他准备努力避免“具有历史意义的宪法危机”进行干预,试图弥合政党之间的分歧。“东方之门”是专门针对中东的亚洲新闻通讯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