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20, 15.27
巴基斯坦
發送給朋友

「如奴隶一般」:《亚洲新闻》倡议为砖厂失业者捐款(含录像)

作者 Shafique Khokhar

整个家庭,父母和孩子加在一起,每1000块砖的收益为7欧元。但是贫穷、雨水、寒冷和疫情阻碍了工厂的正常运营。为了生存,向老板贷款,迫使一家人世代工作以偿还债务。他们跟债务一起,时常被卖给其他老板。由于他们是信仰基督教的少数群体,因此也存在歧视。

费萨拉巴德(亚洲新闻)- 一周以来,《亚洲新闻》发起了帮助「巴基斯坦砖厂失业者」的倡议,那儿有45个饥寒交迫且负债累累的基督徒家庭。只需15欧元,您就可以为一整个家庭提供15天的食物。《亚洲新闻》的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个家庭。在他们的生命中,由于极度贫困和基督教信仰,他们常常被当作「奴隶」对待。

感谢您的支持,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捐款:

一、在线:使用信用卡(Visa卡,万事达卡,美国运通等)或PayPal在《亚洲新闻》官方网站上(http://www.asianews.it)点击「马上捐款」。
原因:「Campagna AN05 – Pakistan: Aiuta i disoccupati delle fabbriche di mattoni」

二、银行转帐:
账户抬头:Foundazione PIME Onlus
银行:Banca Intesa San Paolo S.p.a.
账户:IT78C0306909606100000169898
机构识别码(BIC):BCITITMM
原因:「Campagna AN05 – Pakistan: Aiuta i disoccupati delle fabbriche di mattoni」

汇款成功后,请发送电子邮件至:uam@pimemilano.com,并抄送邮件至:amministrazione@asianews.it,请在邮件中注明捐赠的缘由、姓名、税号和地址(用于开具票据)。

巴巴尔(Babar Masih)今年50岁,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的家庭非常贫穷,他们生活在费萨拉巴德附近卡玛尔布尔一家砖厂老板给的小屋里。为了养家糊口,巴巴尔一家从事制砖工作。巴基斯坦政府设定了工资标准:每生产1000块砖需要支付1296卢比(约合7欧元)。但是巴巴尔一家子只能得到800卢比(4欧元)的报酬:其余的用来偿还他们从工厂老板那里欠下的债务。

2017年,巴巴尔和他的长女被一家穆斯林砖厂老板围困,后者指控他们盗窃。这是一次污蔑,但最终他们还是入了狱。由于教会有关机构的介入,他们得以聘请律师并获得保释。但审判仍在进行中,他们希望尽快被判无罪。与此同时,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当前的老板借款。2016年,长女因阑尾炎病倒。医疗费用部分由教会预先支付,部分是贷款支付。迄今为止,他们的债务已达到285000卢比(1,460欧元)。

去年,长女结婚了。但是巴巴尔不能给她任何嫁妆,她嫁给了另一个砖瓦工人。到2020年,由于疫情,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在政府的命令下,工厂保持关闭状态,他们再次被迫向老板贷款。实际上,在他们偿还债务之前,他们无法找到其他工作或去其他地方,就像现代「奴隶」一样。

巴巴尔的妻子现年48岁,她向《亚洲新闻》讲述了种种歧视遭遇。砖厂的大多数工人没有在官方政府数据库(Nadra)中注册,因此没有身份。但没有合法身份,就不可能获得健康保险或其他社会援助。「在我们的工厂里有45个家庭在工作,但是我们家中甚至没有厕所。为了方便,我们必须去田野。在疫情期间,政府向工人分发了食品包,但对我们基督教的少数群体而言则一无所有」。

在本文所附的视频中,她表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做砖头。我不得不面对许多困难。在Covid-19疫情期间,工厂的老板甚至没有给我们提供卫生口罩或其他卫生安全工具。在分发食品包时,他们只给了穆斯林。我们基督徒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我们不得不去商店买东西,背上债务或向我们的老板借钱。我们也因为我们的信仰而受到歧视」。

巴巴尔说:“几乎所有家庭都向他们的老板借贷,由于无法偿还,他们要为老板工作了好几代人。有时,另一个砖瓦厂的所有者要债时,会带把我们当奴隶一样带到他的工厂里工作。我们不可能将孩子送去上学,因为整个家庭必须不断生产砖块,努力还清债务。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现在是冬天,加上雨季和疫情原因,工厂几乎都关门了。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负债,情况永远不会改变。

「我们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朋友,他们在疫情期间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其他一些需求。迄今为止,圣诞节前一周,我们甚至不能给孩子们买厚衣服来保暖。我们需要主内兄弟姐妹的帮助和祈祷」。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