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20, 15.46
伊斯兰教-法国
發送給朋友

《查理周刊》,言论自由的挑战

作者 Kamel Abderrahmani *

备受争议的报纸在2015年大屠杀起源时重新出版了有关穆罕默德的漫画。出版物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引起了愤慨,当以真主的名义杀人时,一切都是沉默。

 

巴黎(亚洲新闻)- 《查理周刊》,即法国最具争议的讽刺报纸,在纪念2015年1月7日恐怖袭击事件时,决定重新刊登伊斯兰穆罕默德先知的漫画。特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售出20万本,另外将再印刷20万本。

报纸的编辑人员在同一期的一篇文章中解释说:「自2015年1月以来,我们多次被要求制作更多的穆罕默德漫画。我们一直拒绝这样做,不是由于法律禁止,因为这是被允许的,而是这样做需要有充分理由,需要既有道理,又能带来辩论」。

确实,重新发行《伊斯兰先知》漫画的决定是非常大胆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了这一事件以及法国大力支持的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这代表了言论自由和良心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法国和西方社会中的地位。不幸的是,西方穆斯林世界对伊斯兰教的过时解释感到遗憾,同时表示很难理解。

《查理周刊》发表的特别版本题为《Tout ça pour ça》,在穆斯林世界中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逊尼派的重要机构——曾拒绝将达伊沙恐怖分子绝罚的阿尔·阿扎尔大学,毫不犹豫地谴责了「不合理的挑衅」,针对「几乎所有国家的犯罪行为」。全世界有20亿穆斯林,伊朗什叶派和埃尔多安也都谴责了这一行径。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游行,抗议这些漫画,并梦想着在这个国家,亵渎可被处以死刑,换句话说,这个国家仍在对“好斗”的阿拉表示崇拜。

来自穆斯林世界的这些谴责几乎是一致的。这表明伊斯兰领袖知道如何在必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当伊斯兰恐怖分子通过杀害无辜者时,当他们炸毁埃及的教堂,杀死和伤害数百名基督教信徒时,他们的声音就被压制了,没有听到!

法国穆斯林理事会(CFCM)通过主席的声音,呼吁人们站在恐怖主义受害者的角度,“无视”再版的漫画,“我们已经学会了无视它们,并敦促你们也继续这样做。”本周六,巴黎清真寺负责人Chems-eddine Hafiz在《费加罗》

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文章(https://www.lefigaro.fr/vox/religion/le-recteur-de-la-grande-mosquee-de-paris-que-charlie-hebdo-continue-d-ecrire-de-dessiner-d-user-de-son-art-et-surtout-de-vivre-20200904)并希望:“《查理周刊》能够继续写、画、运用艺术,最重要的是生活。希望报社、警务人员和我们的犹太同胞所遭遇的悲剧能够警醒民族团体,还有那些自称伊斯兰教的人们,那些自称为“穆斯林的朋友”并没有明确谴责这些恐怖主义罪行的人:杀害漫画家推动了穆斯林事业发展吗?破坏和野蛮行为如何为伊斯兰形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古兰经并未禁止任何先知的代表。《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圣书,是真主给穆罕默德的神圣启示,它只谴责偶像崇拜:将其他神灵的偶像代表与独一真主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很难说伊斯兰教圣像遭到拒绝属于神的法律的范畴!”如果我们回看穆斯林艺术史,先知穆罕默德经常在波斯、印度、阿富汗、土耳其等地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穆罕默德从加百列手中获得古兰经。摘自波斯大不里士的拉希德·瓦特瓦特撰写的《世界历史》,1307年;穆罕默德的肖像,摘自米歇尔·鲍迪(Michel Baudier)的《土耳其宗教通史》。巴黎(1625);16世纪插图Siyer-i Nebi。

那些因这种讽刺漫画而觉得受到冒犯的穆斯林必须知道,思想可被其他观念中和,漫画则与其他漫画中和,《查理周刊》所遭受的暴力和恐怖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向意大利人学习,他们以艺术和智慧来回应《查理周刊》关于特隆托河谷大地震的著名卡通电影!新闻出版自由就是西方民主的最大成就之一。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必须被保护,被自由精神捍卫,超越古老的宗教观念并返璞归真的福祉:信仰精神是一件好事。

*巴黎的年轻穆斯林学者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美国的新协议:印度迈向科技中心的梦想
23/06/2023 18:07
巴厘岛,抗议以色列:国际足联暂停U20世界杯抽签
27/03/2023 14:59
逮捕和检查:中共试图平息大规模抗议
02/12/2022 17:31
反封锁抗议:要求习近平和共产党靠边站
28/11/2022 16:43
东京:全球最大养老基金亏损三分之一
07/11/2022 15:0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