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ghanistan

| 巴基斯坦-阿富汗

尽管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批评,第二阶段强制驱逐难民的行动仍于2023年开始。人权活动家和前西方联盟合作者在阿富汗冒着生命危险。对于伊斯兰堡政府来说,这是向喀布尔塔利班当局施加压力的工具,后者被指控支持在巴基斯坦活动的恐怖组织。


这些人曾在阿富汗与美国合作过,并已获得重新安置的批准。于2009年设立的计划旨在颁发特殊移民签证,同时还涉及被选定者的家庭成员。特朗普就职典礼前一天,200名阿富汗人成功离开菲律宾,并被转移到那里办理手续。

| 21/01/2025
| 阿富汗
作者 Daniele Frison

这位阿富汗裔巴基斯坦裔英国记者在一部纪录片中讲述了意大利非政府组织紧急救援组织的工作,该组织自1999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向伤病员提供援助,伴随了该国生活的许多戏剧性篇章。 “爆炸事件发生后,今天家庭暴力的问题日益突显。”麻醉师兼复苏师菲利波·邦乔旺尼:“护理需求与可用资源之间存在不平衡。”

| 17/01/2025
| 阿富汗 - 意大利

近日,印度外交部副部长在迪拜会见了伊斯兰酋长国外交部长。声明强调了向阿富汗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性,但通过伊朗恰巴哈尔港发展贸易关系以绕过竞争对手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瓜达尔港符合德里的利益。

| 10/01/2025
| 印度曼陀罗

被伊斯兰共和国监禁的西方人理所当然是一个国际问题,但他们只是在伊朗被监禁的逾8,000名非伊朗人中的一小部分,其中95%是来自阿富汗的移民。 2024年,有70多名阿富汗人被绞死,其他囚犯有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及印度。

 

| 03/01/2025
| 伊朗

尽管被排除在大学之外,阿富汗妇女和女孩仍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现在,由于没有助产士和护士,女性获得护理变得非常复杂。禁令宣布时,塔利班卫生部长正在北京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传统医学会议。

| 05/12/2024
| 阿富汗

阿富汗环境保护机构负责人马图伊尔·哈克·哈利斯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支持;过去三年来,塔利班政权一直被排除在国际论坛之外。严重的洪水加上长期的干旱,导致更多的人在国内流离失所,而农业产量却越来越少。联合国机构的项目仅涵盖三分之一的省份。

 

| 12/11/2024
| 阿富汗
新闻聚焦
 
作者 Gianni Criveller 柯毅霖
教宗方济各所期望的枢机团不仅仅反映天主教会,更是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反映了教宗的传教使命。相较基督徒蒙召生活在国际社会这一福音证词的意义来说,数字并没有那么重要。...
| 27/04/2025
| 社论
 
一位消息人士向《亚洲新闻》谈到中国天主教徒如何面对方济各的逝世。当地社交媒体上充满了评论和图片。「在悲伤和哀悼之中,宣扬爱的喜悦占了上风,这是一种自发的爆发,不太谨慎...
| 24/04/2025
| 红灯笼
 
作者 sr. Mary Joseph *
从加尔各答,德兰修女修会的院长缅怀教宗方济各。 “他让教会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边缘群体上”。教宗希望仁爱传教修女会在阿根廷家乡巴霍弗洛雷斯的贫民窟开设一所新院。他最...
| 23/04/2025
| 印度 - 梵蒂冈
 
教宗方济各在12年牧职期间曾13次踏足亚洲地区,从首次访问南韩,到2024年9月的长途之旅,抵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新加坡。在此期间,他传递的和平与希望的信息,加...
| 23/04/2025
| 梵蒂冈 - 亚洲
 
作者 Gianni Criveller 柯毅霖
宣扬福音是他的首要任务:他提醒我们,使命就是为了快乐,使命的领域不受地理或人们的宗教信仰所限制。透过他的生活和教诲,他告诉我们,耶稣的传教士不会问自己如何让别人跟随他...
| 22/04/2025
| 社论
 
作者 card. Anthony Poola *
今天早上贝尔格里奥去世,教宗任期其中一个伟大的标志就是他对世界边缘地区的关注。海得拉巴总主教是第一位于2022年被纳入枢机团的达利特人,他对此表示敬意:“他直视每个人的...
| 21/04/2025
| 梵蒂冈
 
作者 Gianni Criveller
从缅甸到中东,亚洲无数的妇女、儿童和男士,饱受痛苦与不公义的折磨,哭泣着,犹如失去上主与朋友的玛利亚玛达肋纳。然而,他们与她一同相信,复活的基督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并让...
| 19/04/2025
| 社論
 
作者 Fady Noun
这是在冲突周年纪念日发出的呼吁,该冲突的结束日期尚未确定。马龙尼礼教会准备成立一个智者委员会,旨在克服“冲突和健忘症”。若望保禄二世在针对黎巴嫩的宗座劝谕中也提...
| 16/04/2025
| 黎巴嫩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