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anon

作者 Fady Noun | 黎巴嫩-敘利亞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已有超过20万人选择返回。其中一些人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回国。贝鲁特当局认为,这些难民的离开“减轻了”这片“雪松之乡”沉重的人口负担。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反的人口外流:从逃离沿海地区的阿拉维派,到大马士革教堂遇袭后梦想离开的基督徒。

作者 Fady Noun

特朗普总统的特使、黎巴嫩裔美国人汤姆·巴拉克正在贝鲁特寻求解散真主党军事部门的请求,这一进程与巩固该国的政治机构密切相关。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以色列军队撤离、停止攻击以及释放黎巴嫩囚犯。

| 08/07/2025
| 东方之门
作者 Fady Noun

今天下午,希腊东正教教宗主教若望十世·亚兹吉主持了大屠杀遇难者的葬礼。基督徒社群仍沉浸在震惊之中,许多家庭惨遭杀害。叙利亚当局已逮捕六名与攻击有关的嫌疑人,并承诺伸张正义。然而,不信任的气氛依然存在,逃往“安全真空”的愿望日益高涨。

| 24/06/2025
| 黎巴嫩 - 叙利亚
作者 Fady Noun

梵蒂冈医学委员会正式认可了希腊天主教贝沙拉·阿布·姆拉德神父(1853-1930)的代祷神迹——根据救世主修院院长姆塔尼奥斯·哈达德的说法,这是一种“直接、彻底且永久”的治愈——因此,这位希腊天主教神父即将被列为真福。

| 22/06/2025
| 教会在亚洲

在以色列袭击德黑兰之际,黎巴嫩总统,该地区首位国家元首受到了教宗的接见。圣座在声明中提及与贝鲁特保持“良好关系”,并支持“稳定与改革进程”。黎巴嫩国内对新战线感到担忧:真主党保证不会采取“军事行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命运也岌岌可危。

| 13/06/2025
|
作者 Fady Noun

特朗普的声明可能会引发经济“缓和”,并鼓励叙利亚难民重返家园。贝鲁特和大马士革之间的重建、贸易和银行联系可能会恢复。这背后隐隐存在着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瓦利德·乔姆布拉特提醒我们阿拉伯世界的关键条件:“以领土换取和平”。

| 16/05/2025
| 黎巴嫩 - 叙利亚
作者 Fady Noun

这是在冲突周年纪念日发出的呼吁,该冲突的结束日期尚未确定。马龙尼礼教会准备成立一个智者委员会,旨在克服“冲突和健忘症”。若望保禄二世在针对黎巴嫩的宗座劝谕中也提出了警告,目前该劝谕仍有待实施。雪松之国作为叙利亚和伊朗的“卫星国”已经太久了。

| 16/04/2025
| 黎巴嫩
新闻聚焦
 
因拒绝加入官方组织而入狱服刑,他曾是洛阳教区李宏业主教的助理主教,直到2011年退休回到家乡的村庄。当地天主教徒向《亚洲新闻》引述這位熙笃会士的說话:“在中国信天主走正...
| 08/09/2025
| 中国
 
在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通话录音中,习近平谈及通过器官移植使人类寿命延长至150岁的可能性。但北京从未建立清晰透明的器官捐献体系。尽管多年来已批准了多项法规,...
| 04/09/2025
| 红灯笼
 
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北京首次称这位政变策划者为“缅甸临时总统”,此举进一步巩固了军政府的权力。与此同时,印度宣布派遣专家监督12月的选举,并签署了多项新...
| 03/09/2025
| 缅甸-中国-印度
 
作者 Gregory
此前,缅甸政府还下达了一项命令,要求拆除该市“文化区”内19处佛教遗址,以发掘古代的“凯图玛蒂”。据《亚洲新闻》报道,当地天主教徒对这座由宗座外方传教会于19世...
| 23/08/2025
| 缅甸
 
由尤塞夫·布劳拉比领导的80名现代正统派运动代表发起呼吁,呼吁基于犹太传统价值观的“道德清晰度”和“责任感”。他们在谴责哈马斯的同时,呼吁对加沙悲剧做出&ldqu...
| 20/08/2025
|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这位77岁的商人是香港民主运动的象征,他因违反中国港区国安法而被监禁近1700天,全球对黎智英的健康状况日益担忧。控方已开始就此案进行结案陈词。该案自2023年12月以来一直拖延,最...
| 18/08/2025
| 香港
 
投票前,他们在确保选举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8月5日举行的MiRLeC会议被认为是一次“共同反思的时刻”和“一个为更公平的选举未来而开展的项目”。加强知识普...
| 11/08/2025
| 菲律宾
 
作者 Daniele Frison
来自香港圣博德天主教堂的21名15至27岁的青年,与教宗良十四世一同参加意大利青年禧年。他们还访问了阿西西、米兰、佛罗伦斯和那不勒斯。宗座外方传教会传教士 林柏荣神父表示,这段...
| 30/07/2025
| 香港 - 梵蒂冈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