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7, 20.03
缅甸-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仰光:主教团的发言人称“教宗访问非常圆满,天主教徒的团结为全国做出了表率”

作者 Paolo Fossati

缅甸全国都为教宗方济各的牧灵访问圆满完成而欢欣鼓舞。人数不多的天主教友团体对教宗话语的反应。信众们克服的困难和做出的牺牲。佛教僧侣们表示赞赏:邀请众人“像天主教徒那样团结一致”。亚洲新闻特派记者报道。

仰光(亚洲新闻)— “缅甸天主教徒在教宗访问期间所表现的团结一致,是整个国家的表率”。缅甸主教团发言人兼社会传播处主任马里安诺·苏·纳宁神父(Mariano Soe Naing,见题图照片)在接受亚洲新闻社特派记者独家采访时如是说。马里安诺神父向亚洲新闻回顾了教宗方济各在缅甸的历史性牧灵访问,他接受采访的时间距教宗访问结束不到二十四小时。

马里安诺神父说:“教宗方济各的访问无疑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许多来自不同地方和背景的人参加了所有预定的活动。尤其是,教宗在圣玛利亚大教堂(见题图照片)为年轻人们主持的弥撒,各族群众盛装出席。这是教会团结的表现。佛教徒也很钦佩天主教徒们在这次牧灵访问中表现得仿佛一体,就如在吉坎桑运动场(Kyaikkasan Ground)举行的庄严弥撒圣事(见题图照片)那样,他们表现出无比的自律和奉献精神。我们也对信友们参与圣事的方式感到欣慰,他们做出了很大牺牲以不错过这次机会。11月28日晚上我也在草坪上,众多朝圣者们在那里井然有序地等候了12个多小时。”

马里安诺神父强调,缅甸约89%的人口是佛教徒,天主教徒只有70万,但整个国家都对方济各在访问期间所说的话表达了满意。“国家也对圣父的拜访感到高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第一个成果是当教宗抵达孟加拉国时那一刻显示出来的,教宗并没有再用‘罗兴亚人’一词(笑),而是感谢了达卡向‘来自若开邦人民’提供的援助。这是缅甸从教宗方济各访问行程中受益的第一件事”,这位缅甸主教团的发言人说。

缅甸的天主教徒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教宗的到来激发了他们深深的自豪感,感知自己属于普世教会的一部分,感受到要在民族和解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责任感。马里安诺神父说:“教宗勉励我们在信仰中确证自己,邀请我们跟随福音,这个愿望对信众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圣父向我们年轻人发出的挑战,即成为‘受苦人的福音使者’。轮到我们在他这个讯息的基础上开始行动了。”

教宗的话深深触动了天主教徒,不仅是因为他说话的精确和坚定,而且是他对待缅甸这一国家问题时展现的微妙细致。在这方面,马里安诺神父说:“教宗在11月29日弥撒上的讲道与我们缅甸生活的现实是一致的。坐在他面前的信众们都是遭受了内战痛苦的人。教宗勉励他们宽恕,这对整个国家都是好事。我想再说一遍,现在轮到缅甸教会的领袖在教宗讲话的基础上开始行动了。这次访问的主题是‘爱与和平’,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能够实现具体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口号。今天我在社交媒体上读到了一些知名佛教僧侣的评论,他们贴出了教宗访问期间的一些照片,邀请众人‘像天主教徒那样团结一致’。还有人说‘看看他们是怎么互相帮助的、他们是怎么维持秩序的。让我们也表现得像他们一样!’”

这些日子的场景让缅甸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人数稀少的天主教社区的现实情况,以及他们为国家进步更为努力的愿望。马里安诺神父接着说:“随着圣父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和国家已经认可了我们作为教会的信誉。我们已经证明天主教徒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亮出了我们的身份认同。现在很明显,我们可以在非常强有力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背景下为建设国家的进程做出实质性贡献。在基督徒是弱小少数族群的其他国家里,基督徒们也可以从教宗的话语中获得启示,成为‘福音使者’。其他国家可以从我们这里、从我们的团结学习。在教宗到来之前,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的一点就是缅甸人对于教宗的身份知之甚少。然而,从教宗访问开始的那一刻,非天主教徒对这场盛事重要性的所有怀疑全部都一扫而空了。我们很自豪战胜了许多挑战,也要感谢许多基督徒的资金奉献和来自国家的协助。”

“在圣父到来之前,我们最为担心的是他会不会用那个词(编者注:罗兴亚),这是缅甸人民所不能接受的。此外,也有媒体传出可能会出现反对访问的示威游行。不过,我一直确信这不会发生。为此我们也没有特别准备去应对这个事情,因为我们根本不相信”。马里安诺神父又回顾了这几天里他印象最深的时刻:“坦白说,在整个这次牧灵访问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刻,就是圣父在教堂问候年轻人,他让安保人员不用干预。教宗方济各独自亲自接纳他们的欢乐和温暖。年轻人们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宗的爱与感情。就如同看到一个父亲向他的孩子们显现温厚父爱一样。”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