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2019, 14.42
印度
發送給朋友

喀拉拉邦,基督教非政府组织为1400个受洪灾影响的家庭捐赠物资(如图)

作者 Nirmala Carvalho

圣母圣心爱子会在瓦亚纳德县(Wayanad )发起了一场为部落群体集资的活动。在整个喀拉拉邦,有120人死亡。用泥土筑成的房子均遭到损坏。目前的物资够用10日。

班加罗尔(亚洲新闻)— 班加罗尔的一个天主教非政府组织为喀拉拉邦受洪灾影响的家庭捐赠了1400袋紧急救援物资。该组织专注于眼科治疗,最早由圣母圣心爱子会的神父们发起,当时是为了号召人们能够捐助器官。由于目前印度遭受季风袭击,这个由乔治神父创办的组织,已经收集了够10天生活的20多种基本物资(包括大豆,大米,盐和糖)。该神父向《亚洲新闻》表示,他们将物资运输至瓦亚纳德县(Wayanad ),「这里大都是族群人居住。我们希望照顾他们。我们正在寻求其它援助,好帮他们来修复并重建自己的家园」。


印度这几周以来,连续遭到季风的袭击。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古吉拉特邦成为受洪灾波及的主要地区。有关数字让人触目惊心:超过400人丧命,470万人口无家可归,超过150万公顷土地被水淹没。


在喀拉拉邦,超过25.5万人聚集在1341个收容所内。在南部地区,洪灾导致120人死亡,尤其是因为瓦亚纳德县附近的山体滑坡。在该地区,圣母圣心爱子会的神父们挑起了重担,他们发起了一场名为「班加罗尔为喀拉拉邦」的集资活动,活动对象为部落群体,他们由于泥石流的原因,已经与外界隔离,更没有饮用水。


天主教活动人士表示,不少人响应了他们的号召,很多人捐钱或物资袋,每个袋子价值1000卢比(约12欧元)。更有人为此次事件慷慨解囊,其中包括若瑟先生(Soy Joseph),他直接捐助了150袋物资;Fixotech 公司的雪莉女士跟同事一起赠送了100袋物资;贾维尔神父(Jovial di Calicut)还收到了当地机场员工捐赠的100袋物资,以及150袋当地税务局送来的物资。

多玛斯神父在圣塞巴斯蒂安教堂首先筹备了20种紧急物资。本堂的志愿者也将受到的物资进行了分类,最终搬上了卡车。有100多袋物资是专门为残障人士准备的。乔治神父说:「这几天让人非常充实,因为我们亲手将物资交到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手中,让他们起码可以安稳的先过上几天」。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Project Vision launches "Bangalore cares for Kerala"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国际社会立即干预圣地局势
24/11/2004
孔德鲁谢维奇总主教:世界需要智者和圣人,而不是革命者
10/03/2021 14:18
皮扎巴拉主教: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将临期的宗教和精神修和
05/12/2019 13:11
伯利恒,基督徒们喜迎耶稣马槽碎片
02/12/2019 10:57
巴布亚:最新骚乱背后的缘由
17/10/2019 14:3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