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2023, 02.25
印度曼荼罗
發送給朋友

德里追捕哈利斯坦运动领袖阿姆里帕尔·辛格

在逃亡近一周后,这位锡克教传教士在印度旁遮普邦领导了一个分离主义团体。哈利斯坦独立可以追溯到印巴分治时期。与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的历史。侨民的角式。

 

米兰(亚洲新闻)- 他在 12 小时内更换了五辆不同的车辆,以逃避印度旁遮普邦警察的抓捕,因为伦敦和三藩巿的外交哨所前爆发了骚乱,抗议大规模逮捕他的支持者和瘫痪整个旁遮普地区的互联网。

阿姆里帕尔·辛格(Amritpal Singh)自封为锡克教传教士,领导一场呼吁哈利斯坦(Khalistan)独立的运动,他逃亡了已近一周。但与其说他的形像在国内外获得支持,不如说是哈利斯坦运动,该运动自独立以来以各种形式幸存下来,在 1980 年代达到顶峰后遭到德里当局的暴力镇压,现在看来又恢复了新的活力 。

被称为“宾德兰瓦勒2.0(Bhindranwale 2.0)”,以纪念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 Jarnail Singh Bhindranwale),这位传教士说他受到启发的锡克教激进分子,阿姆里帕尔·辛格搬到迪拜从事他家族的运输业务,并于去年回到旁遮普邦掌管一个组织 在其创始人 迪普·西杜(Deep Sidhu )死于车祸后,易名为 Waris Punjab De(即旁遮普的继承者)。

辛格在 2 月 24 日宣称:“我们对哈利斯坦的目标不应被视为邪恶和禁忌。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永不消亡。我们不会向德里提出要求。”此前一天,他的数百名追随者发生了冲突 以色列国防军要求释放一名因涉嫌绑架案而被捕的运动成员。

多年来,哈利斯坦运动采取了多种形式,但一直呼吁在现在的旁遮普邦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该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割,现在是大多数锡克教徒的家园。

争取自治的政治斗争始于1947年印度独立:在与巴基斯坦分治期间,旁遮普邦是激烈的教派冲突现场。拉合尔和其他重要的锡克教崇拜场所,包括锡克教创始人古鲁纳纳克的出生地南卡纳萨希布,都去了巴基斯坦。

数以千计滞留在印度的穆斯林涌向这个新国家,而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走相反的路线。此后不久,作为哈利斯坦运动先驱的旁遮普苏巴运动诞生了:它呼吁建立一个讲普遮普语的国家。

经过十多年的抗议,印度的地理在 1966 年重新划分以反映该运动的要求:德里将原来的领土一分为三,创建了印度教和印地语占多数的喜马偕尔邦和哈里亚纳邦,以及锡克教占优势的旁遮普邦 主要使用旁遮普语。

由于 旁遮普苏巴运动(Punjabi Suba) 的成就,1970 年代的政治舞台由阿卡利党( Shiromani Akali Dal )主导,该党实际上诞生于 1920 年,在甘地国会和他在旁遮普邦的主要竞争对手之后不久:1973 年,在圣城会面之后 在  Anandpur Sahib (Anandpur Sahib )的领导下,该组织向德里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包括一个拥有自己宪法的自治旁遮普邦,但设想留在印度联邦。

然而,在党内,也有以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为代表的更激进的潮流。哈利斯坦运动除其他外,寻求为农村地区人民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答案,但 宾德兰瓦勒在 1980 年代初期获得的声望成为英迪拉甘地政府的一个问题,政府没有谈判, 断定这是一场分离主义运动。

1984年,印度政府对锡克教徒最圣地阿姆利则的金庙发起蓝星行动。 6 月 6 日,宾德兰瓦勒被杀,此后一直被视为烈士。估计有 5,000 至 7,000 人在冲突中丧生。同年 10 月 31 日,英迪拉·甘地 (Indira Gandhi)被两名锡克教保镖暗杀。即使按照保守估计,自国会总理遇刺以来,至少有 8000 名锡克教徒死于街头暴力。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近日来抗议支持辛格的,只是少数居住在国外的锡克教徒。然而,对于资深记者泰瑞·米勒斯基( Terry Milewski )来说,“侨民主要是由不想在印度生活的人组成。

这些人包括许多记得 1980 年代糟糕过去的人。 ”今天,“有一小部分人坚持过去,而这一小部分人仍然很重要,不是因为民众的支持,而是因为他们试图维持自己的 对左翼和右翼各政党的政治影响。他们可以聚集大量支持者,他们会投票给可以奉承他们的政客。 ”


印度曼陀罗是《亚洲新闻》的印度专讯,如欲每周五在电子邮件中收到它,请点击此处订阅。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文在寅对病毒「宣战」;疫情影响近五千人
03/03/2020 13:51
香港主教呼吁四旬期“与耶稣同行”帮助穷人和家庭
02/03/2017 13:16
大马士革驳回一切让阿萨德下台的“过渡时期”说法
04/11/2015
将临期「喜乐主日」:教宗送出祈祷小册子,提醒信众时常携带及祈祷
14/12/2014
东部奥里萨邦:天主教传教士提供「长期」奖学金给十名贫困女童
13/12/2014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