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马来西亚天主教徒的“希望牧人”
这位现年74岁的槟城总主教出生于一个印度裔家庭,并在历史悠久的“殉道者修院”接受教育,他深受学院传承的影响。他领导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教会,教会里有背景各不相同的土著和移民社区。在主教大会上,他呼吁建立真正“与人民同行”的教会。
槟城(亚洲新闻) - 在槟城的历史中心,在天主教会新任枢机主教施恩天(Sebastian Francis)的领导下,一场悄无声息但意义重大的转变正在发生。施恩天目前在罗马选举教宗方济各的继任者。
这位枢机主教于195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的一个印度裔家庭,他为神职工作奉献了近五十年。施恩天枢机于1977年被祝圣,在2012年被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为槟城主教之前,曾担任过各种牧师、行政和学术职务。
他以“基督是荣耀的希望”(Christus spes gloriae)作为主教格言,这一信念持续塑造着他为这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教区所制定的牧灵愿景。2023年9月,教宗方济各擢升他为枢机主教,使他成为继已故Anthony Soter Fernandez枢机之后的第二位马来西亚枢机。这项任命被视为对他不懈努力的认可——他始终致力于在东南亚国家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社会中搭建沟通桥梁。
槟城教区成立于1955年,管辖马来西亚北部各州——槟城、吉打、玻璃市、霹雳北部和吉兰丹。在这里,天主教徒虽在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和道教徒群体中占少数,却充满活力。该国约有7万至8万名天主教徒,充分体现了该国的种族多样性,并将华人、印度人、欧亚人、土著人和移民社区凝聚在同一个牧灵大家庭中。
作为这个充满活力的教会领袖,施恩天枢机优先考虑了三项关键使命:促进宗教对话;给年轻人空间;接触边缘群体。他以平易近人、谦逊质朴的作风著称,常亲赴乡村堂区、原住民村落及移民中心进行牧灵探访,躬身践行“走向边缘群体”的牧职使命。
他的领导风格深刻体现了教宗方济各更宏远的愿景——一个践行"同道偕行"、倾听陪伴并服务众生的教会。在2023年梵蒂冈主教大会期间,施恩天枢机始终积极倡导更广泛的包容、慈悲,以及一个真正"与民同行"的教会。
施恩天枢机曾在罗马和加拿大接受教育,但其思想却始终扎根于马来西亚,在其牧职中既秉持神学深度,又怀有牧灵敏悟。他始终坚定倡导社会正义、宗教和谐与各族群尊严——在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这些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他曾在槟城大修院度过重要的培育时期,1971至1976年间,他在此完成了司铎培育课程。这座拥有360余年历史的学府,不仅是亚洲最古老的修院之一,更在当地乃至整个亚洲教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座被誉为“殉道者学院”的学府,曾是孕育无数圣人与传教士的摇篮,他们尤其在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迫害时期为信仰献身。在枢机主教红冠加身、跻身全球教会核心之前,他于1980至1997年间在此担任导师与培育者。能在如此神圣的学府培育未来司铎,实非寻常殊荣。那些年间,他以矢志不渝的精神投入修生的智识、灵修与牧灵培育,不仅言传,更以身教——其质朴无华的生活作风、悲天悯人的胸怀与始终如一的信德,皆为活生生的典范。
近日在与一位马来西亚信徒交谈时,施恩天枢机回顾了他与大修院持续多年的不解之缘:"这段羁绊始于1971至1976年的修生岁月,1980至1997年间以培育者身份回归,2012年出任槟城主教兼大修院院长后更延续至今"。他进一步沉思道:"从我做修生时起,这座被称为'殉道者学院'的学府就深深影响着我。我们的校友大多在越南殉道,更有两位培育者在韩国殉道。这座学府孕育了逾五十位殉道者,这份荣光是我们最珍贵的传承。"
“这些人的殉道给我留下了持久而永久的影响:让我知道我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机构。li,在不同的地方得到适应,从大城府(泰国)到印度,最后到槟城。我深深地被感动,我们总学院的许多兄弟为了福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马来西亚北部的信徒展望未来时,这位主教和红衣主教就像是希望的灯塔和坚定的领导,履行着信仰、对话和服务的使命,这成为他座右铭“Christus spes gloriae”的真正体验。
施恩天枢机表示:“这些殉道者的事迹对我产生了深远而永恒的影响:我深知自己属于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机构,它从泰国大城府到印度,最终扎根槟城,始终在适应不同地域文化。尤其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我们大修院如此多的兄弟,为福音献出了生命。”
当马来西亚北部的信众展望未来时,这位身兼主教与枢机双重圣职的牧者,正如希望灯塔般屹立,以恒定的领导力践行着信仰、对话与服务的使命,这使命本身正是其座右铭"基督是荣耀的希望"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