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9, 05.21
保加利亚 -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宗访问保加利亚:天主教徒要用信仰和爱的眼光看事物

天主教群体與教宗方济各在拉科夫斯基的天主教圣弥额尔总领天使教堂聚会,教宗敦促大家努力生活,成为希望的建设者。「一个懂得爱的人不会浪费时间为自己哭泣,他总能够看到他能做的具体事情。」 他呼籲,要在不注意「形容词」而要关注「名词」的情况下爱别人:「这是一个人,是天主的肖像。」 找到方法「以具体和可理解的方式,诠释天主对我们的爱」。

拉科夫斯基(亚洲新闻) - 帮助「用信仰和爱的眼光看」和「试图在历史的每个时刻表现天主的爱」:这是教宗方济各斯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加强保加利亚天主教徒信仰的两极。他与天主教小区一起,在拉科夫斯基的圣弥额尔总领天使教堂举行会议。 这是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的城镇,但在保加利亚全國,天主教徒不超过7万人,是继东正教和穆斯林之后的第3个宗教社群。

教宗谈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若望二十三世曾在保加利亚(1925-1934)担任宗座代表时所表达的东正教兄弟,并回忆起济利禄(Cyril)和迪乌斯(Methodius)的伟大传统,他们知道如何「翻译」 福音再融入当地语言。

在教堂的入口处,教宗们受到天主教徒的欢迎,然后在一个圣髑和「伟大教宗」的浅浮雕之前停下来默祷。 一小群年轻人唱着青年节的圣咏。 还有一群男孩和女孩表演一些传统舞蹈。

在索非亚暨普罗夫迪夫教區若瑟主教 (Gheorghi Ivanov Jovčev ) 的简短问候之后,教宗听取了幾位信徒的见证:一位圣体会古迪禾华修女(Maria Evrozia Gudzerova);一对已婚夫妇与孩子,米基图.马希诺夫(Mikto Mihaylovi)和米罗斯拉瓦.马希诺夫(Miroslava Mihaylovi)和拜恩娜(Bilyana);还有史度盖夫神父( Boris Stoykov)。

古迪禾华修女说,她是在20多年停頓后,五位进入修院的修女之一,她们受到老年修女「无神政权幸存者」的欢迎。 神父讲述了他在生活中的喜悦,并以祈祷结束:「主啊,即使在今天,许多年轻人发现这个职业的宝藏也是如此,因为『庄稼多,工人少!』」

马希诺夫夫妇谈论由爱和相互宽恕组成的日常生活,并得到其教区其他家庭的见证支持。

教宗方济各问在场信众,要求所有人都让自己「被复活的力量所引导」,他们虽然承认存在「痛苦,特别不公正的情况或时刻」,但「不要闲着,受到惊吓,或者更糟糕的是,助长了难以置信,不适或烦恼的气氛。因为这只会伤害灵魂,削弱希望并阻止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宗说:「那些懂得爱的人,不要浪费时间在自己身上哭泣,但总会看到一些可以做到的具体事情。」 他还记得他今天早上在Vrazhedebna难民收容所的经历,其中明爱组织的义工们,在没有理会「形容词」的情况下献身于那里的人,而是关注「名词」:「这是一个人,是天主的肖像。」

然后,教宗强调堂区的价值,「在所有家庭中间的家......它设法使主临在,在每个家庭,当每个人都试图赚取他们的日常面包。」

该群体团结一致:「永不分离,但团结一致,每个人都学会成为天主的标记和祝福。若神父没有身份会失去了他的身份,人们可以在没有牧者的情况下分裂。」

教宗漫长的勉语中,强调了教会作为母亲的价值,作为一个开放的小区,随时欢迎,使其自己的「节点」存在开放予子女。

最后,「跟随济利禄和迪乌斯的脚步」,教宗请求信徒找到方法,「以一种具体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年轻人传达天主对我们的爱」。

他解释说,年轻人,「当他们感到被要求表达他们所拥有的所有潜力时,他们很多时候因为他们经历的挫折或失望而中途停留,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依靠往前看。 他们认为自己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家庭。」「这就是为什么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的重要性,这两个群体在我们的社会中受害最多,而「老人才是根源」。 人们「可以参加未来」,除非他们「拥有了老人的根源」。

教宗总结说:「永远不要厌倦成为一个继续带来生命的教会,在矛盾、悲伤和贫困中,教会是一个常怀子女的母亲,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需要这片为儿女们带来生命的土地。要始终记住一只耳朵倾听福音,另一只耳朵聆听人民的心。」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年轻人是越南社会及教会的希望
19/04/2011
Covid疫苗接种被暂停直到2021年1月
18/11/2020 17:31
德里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联邦政府应资助各宗教的朝圣活动”
05/12/2006
教宗指出基督信仰的望德“不是可能会到来也可能不会的,而是肯定的事实”
01/02/2017 18:0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