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2025, 13.33
红灯笼
發送給朋友

小城市取代大都市:中国的消费逆转

作者 Lisa Bongiovanni

在关税时代,刺激国内需求对北京来说至关重要。但消费成长缓慢——推动消费成长的不再是特大城市,而是薪资和经济信心不断上升的小城市。这些转变也可能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米兰(亚洲新闻/通讯社)—中国的消费仍然只是温和成长,但一个有趣的趋势开始出现: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特大城市,而是较小的城市。

目前,扩大消费已成为北京的首要任务。关税和贸易战让这个“世界工厂”别无选择,只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当局正试图透过提高购买力和减轻财政负担来刺激国内需求。除其他措施外,政府已决定将2025年的预算赤字从GDP的3%提高到4%,这与传统上谨慎的财政方针形成了令人惊讶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国也把赤字维持在3%。

2024年,消费量将会增加,但还不够。官方统计显示平均增幅为5%。然而,挑战是复杂的:单靠经济政策是不够的,除非它们能够影响消费者信心和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比数字本身(可能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行为是如何变化的。令分析家震惊的正是新兴消费模式的地理分布。

中国的城市依人口和经济规模分为不同等级。特大城市属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属于二线城市,较小的城市则属于较低线城市。从历史上看,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一直引领消费成长。但到了2024年,他们将这个角色交给三线和四线城市。上海增速明显放缓,仅成长0.4%。相较之下,根据澎湃新闻的数据,滨州市——山东省四线城市,县域人口“仅”有400万(以中国标准相对较小)——的成长率为7.8%。

社群媒体上所谓的“外省贵妇”的崛起证实了这种新的消费地理格局,她们是远离大城市的强大女性消费者阶层。这些富裕的女性正在重塑奢侈品市场,并拥抱更现代、更有意识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影响力解释了为什么奢侈品牌现在都在小城市开店,而这种策略以前只适用于麦当劳等连锁店。 2024年,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将分别成长22%和9%。

根据《第六声》(Sixth Tone)报道的官方数据,小城市的家庭支出更多。在上海,家庭支出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 60%,而在湖南省四线城市永州,家庭支出平均达 80%。

专家表示,支出增加与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有关。麦肯锡(McKinsey)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城市的年轻人比大城市的年轻人对中国经济更乐观。这种看法可能受到房地产价值下跌的影响,凸显了在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多元化的国家制定有效经济政策的复杂性。恒大(Evergrande)等房地产巨头的倒闭对富裕的城市居民(他们往往拥有更多房产)的打击尤其严重。相较之下,低收入族群的消费能力却有所成长。

消费者信心也反映出收入的成长。由于技术发展和人口增长,小城市的工资增加。过去十年来,这些城市已经摆脱了毛泽东时代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这个制度赋予每个公民与特定地点相关的法律地位,并限制其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旨在防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限制的放宽,来自大城市的移民为小城镇带来了新的消费习惯,形成了良性循环。科技推动了这项运动,使小城市能够与大城市竞争。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山东省东部的菏泽(Heze),直播电商的兴起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花卉产业发展。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小城市,创造了财富并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中国2025年第一季国民生产总值成长5.4%,受到广泛好评。尽管这数字指的是关税实施前的数据,但国家媒体正在借此建立市场信心。在社群媒体上,用户们正在开玩笑说标志性的“MAGA”帽子很可能是中国制造的。毛泽东(Mao)的名言“美国只是一只纸老虎”也正在卷土重来,作为淡化外在威胁和加强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国持续低迷的消费水准并非偶然。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 Michael Pettis)在X网站上所写:“它是中国经济成长模式的一个根本性因素,三四十年来,政治、金融、法律和商业制度都围绕着它发展。改变它并非易事。”即使在今天,家庭支出越多,中国国有银行用来资助北京和先进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储蓄。消费主导型经济将为习近平试图严格控制的社会制度带来根本变化。

【《红灯笼》是的《亚洲新闻》的中国专讯,如欲每周四想收到新讯息,请点击此处订阅。】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教宗方济各在圣诞节:‘武器逻辑够了,对和平君王说‘是’
25/12/2023 17:05
中国: 数百万内流儿童被“留守”
07/09/2023 17:18
北京新农村力量:警棍、夜视镜
16/05/2023 16:47
教宗复活节讲话:“愿世界奔向其目标,基督的平安”
09/04/2023 15:49
联合国警告:亚洲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的更大风险
16/02/2023 18:0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