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在今日的公开接见中表示,博爱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以复活节灵修所传递的关怀他人的视角为主题的教理讲授中,良十四世指出,人类“当我们彼此相伴、共同生活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圆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谨记圣方济各的问候:《众位兄弟》。教宗也向来自喀拉拉邦的新晋真福埃利斯瓦·瓦卡伊尔修女致敬,她激励着那些致力于维护女性尊严的人们。在向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波兰朝圣者致词时,他强调,没有比和平更美好。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良十四世(Leo XIV)在周三的公开接见中,以复活节灵修所启发的博爱为主题,发表了今天上午的教理讲授。这次接见是“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禧年活动的一部分。
教宗在演讲中强调,博爱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源于“人性深处的某种东西”,即使人们能够“生存、成长和学习”的基本关系。
简而言之,教宗说,人类“只有彼此共存、共同生活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但为了克服“威胁博爱的阴影”,我们必须将自己托付给“唯有祂能使我们摆脱仇恨毒害的那一位”。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2020年10月签署的第三部关于博爱的通谕《众位兄弟》(Fratelli Tutti)中,明确强调了博爱的重要性。
教宗在圣伯多禄大殿前,面对数千名信徒说道,通谕的标题源自于圣方济·亚西西(Saint Francis of Assisi)向“每个人”发出的问候。 “众位兄弟”是向所有人发出的问候,“无论他们的地理、文化、宗教和教义背景如何”。
这种“包容”的问候方式大约在800年前出现,当时圣方济各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尊严、对话、接纳和救赎的共同命运”。
缺乏博爱——即“如果我们愿意”就“在我们之间建立真诚联系”的能力——会导致“孤独”和“自恋”。当我们“封闭自我”时,这些症状就会显现出来。
在教宗看来,自恋源自于“仅仅出于自身利益”而关心他人,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愿意“付出”于“我们可以从中索取”的人。
如今,博爱“并非理所当然,也并非唾手可得”。看看“世界各地诸多冲突、战争、社会紧张局势和仇恨情绪”是如何束缚着我们的社会的。但即便如此,博爱“并非一个美好却遥不可及的梦想”。
教宗解释说:“‘博爱’一词源自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字根,意为关怀、珍惜、支持和维系。当它应用于每个人时,便成为一种呼吁,一种邀请。”
“兄弟姊妹”这两个词通常让人联想到血缘关系。但即使在家庭内部,“仇恨”、“分歧”和分裂也会悄悄滋生,并“摧毁”彼此的关系。正因如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反思圣方济各向所有人发出的问候:‘众位兄弟’(Fratelli tutti)。”
教宗说:“圣方济各所说的‘tutti’,即‘所有人’,象征着普世博爱的欢迎,它表达了基督教的一个本质特征:自创立之初,基督教就致力于宣扬为所有人带来救赎的福音,而非以排他或私下的方式,”
当教宗良十四世用多种语言向朝圣者致意时,特别提到了昨天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谓的屠杀”结束的活动,并表示“此后,包括你们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迎来了独立的曙光”。
在这新的“曙光”中,也孕育着和平的梦想。教宗说:“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好’。” 因此,“让我们以扎根于福音的心灵,以友爱和对祖国的热爱来守护这份和平。我祝福你们所有人!”
教宗在向讲意大利语的朝圣者致辞时,提到了上周六在印度喀拉拉邦科钦举行的赤脚加尔默罗会第三会创始人埃利斯瓦·瓦卡伊尔修女(Mother Eliswa Vakayil)(1831-1913)的宣福礼。 [*]
教宗良十四世说:“她勇敢地致力于解放最贫困的女孩,这激励着所有在教会和社会中为维护女性尊严而努力的人。”
[*] 赤足加尔默罗会第三会(TOCD)最初是为印度女性设立的修会,后来分为特蕾莎德兰修女会(CTC)和加尔默罗之母修女会(CM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