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2024, 15.17
马来西亚
發送給朋友

印度教仪式、伊斯兰激进分子的攻击以及马来西亚脆弱的宗教信仰

作者 Joseph Masilamany

汽车经销店女售货员的一个手势反映了社会在宽容和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分裂。 网路使用者分为两派,一派赞赏接受印度教的祝福,另一派则攻击她为穆斯林犯下严重罪行。 由一名印度教外科医生、一名佛教麻醉师和穆斯林护士组成的团队为天主教神父进行手术的案例。

吉隆坡(亚洲新闻) - 围绕一家汽车经销店员工爆发的争议已成为那些寻求促进宗教和谐的人和那些相反声称穆斯林(马来人)身份是国家排他性的人之间冲突的象征。

故事的主角是纳齐拉·哈桑(Nazirah Hassan),他在拍卖时进行各种行为、手势和仪式,旨在促进宗教和谐并增强马来西亚这个由不同文化和信仰组成的国家的所有组成部分。

最新的案件涉及向一名印度教买家出售一辆汽车,他与该买家进行了祈福仪式,该仪式在网上疯传,引起了互联网用户的复杂情绪,并招致了激进伊斯兰派的批评。

特别是,纳齐拉在 X(以前称为 Twitter)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她帮助印度买家进行“pooja”(仪式),这是非穆斯林的习俗。 这位女士还送来了一个装有椰子和酸橙的托盘,按照印度教传统,将其放在每个轮子下方以驱除负能量。

打开椰子并背诵祈祷文后,车主会进行一些印度教仪式。 纳齐拉说,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这种「善意」行为,以帮助她的非穆斯林客户,其中包括中国道士,她向他们提供完好无损的菠萝作为幸运符。

她的影片点击量超过260万次,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纷纷称赞她的善意。 “她在受访时称,我这样做是出于对不同信仰的人的尊重。 在我们的多元文化社会中,这似乎是正确的做法。”

然而,纳齐拉的友谊和宗教间和谐的姿态并没有得到一些马来穆斯林同胞的赞赏,而另一些人在批评的同时给了她善意的好处,还有一些人赞扬她的宗教间友善。

一名穆斯林囚犯说:“我们许多马来西亚人都像纳齐拉一样,在没有宗教或种族偏见的情况下服役。 政客和宗教偏执者利用种族和宗派问题,根据多种族马来西亚人的需要、突发 奇想和幻想来隔离他们,只是为了政治生存。 马来西亚的穆斯林政客利用种族和宗教来获取伊斯兰选民的支持是很常见的。”

另一方面,其他马来西亚公民,即该国的主要民族,以其对信仰和崇拜问题的偏执态度而闻名,指摘纳齐拉从事多神教活动,并邀请她为所犯的罪行悔改。

一名穆斯林在网路上指摘“你已经越界了”。 他继续说:“伊斯兰教教导我们尊重彼此的宗教,但绝不积极参与这些仪式。 你犯下了 以物配主的罪。 你必须悔改!”。 另一位补充说:「Syrik 在伊斯兰教中是一种严重的罪恶。 如果你以前不知道,现在你应该知道这是错的。”

马来西亚于 1957 年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诞生。 如今,马来族群几乎占人口的 70%,并且全部由穆斯林信徒组成。 华裔占人口的22.8%,而印裔仅占6.6%。 种族和宗教两极化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极大地影响了该国的选举政治。

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的东姑·莫哈尔·莫赫塔尔(Tunku Mohar Mokhtar)表示:“包括强硬伊斯兰党伊斯兰党在内的马来民族主义反对派联盟国民联盟将现任政府描绘成反伊斯兰和 反爱国的。” 它还将占多数的马来族定义为“处于危险之中的社区”。 宪法规定马来人享有商业执照、奖学金以及公共部门和公务员部门的工作机会,但反对派政治人物表示这些特权可能会被剥夺。

1 月20 日,外科医生韦努戈帕尔·巴尔昌德(Venugopal Balchand)透过WhatsApp 发送了一条讯息,该讯息在网路上疯传:“我刚刚为一位天主教神父完成了高风险的三重搭桥 手术。 这两名外科医生都是印度教徒。 麻醉师是佛教徒。 三名护士是穆斯林,一名是锡克教徒。

整个堂区的人都为神父和手术团队祈祷。 这就是真正的马来西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病期间,那么它肯定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其他平常的日子。 ”纳齐拉因信仰间的动态而被钉在十字架上,戴着荆棘王冠,而印度教外科医生和他的团队友好地回答了福音问题:“谁是你的近人? ” 纳齐拉和印度教医生都值得起立鼓掌。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利雅得称红海油轮爆炸是「恐怖袭击」
15/12/2020 12:26
莫迪为寺庙主持落成典礼,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者在教堂上插上旗帜
24/01/2024 16:32
达卡,袭击警报:基督徒要求在圣诞节前安全
15/12/2023 11:49
人权日:巴基斯坦少数民族面临国家紧急状态
11/12/2023 14:34
弗洛雷斯:原住民抗议地热发电厂遭到攻击
30/11/2023 15:07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