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2025, 18.36
中國
發送給朋友

自由與差異性:中國天主教徒與美國教宗

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消息人士向亞洲新聞通訊社透露,一位出生在官方宣傳中視其為勁敵、藉此炫耀中國優越性的國家的教宗當選的消息。然而,中國天主教徒對良十四世的公開關注再次表明,信仰即自由,而中國人若未先接受、內化並最終擺脫由此帶來的“國際緊張局勢”,就無法成為天主教徒。

北京(亞洲新聞)-中國天主教徒如何看待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的選任?幾天前,我們報導了北京方面低調的反應(上海教區網站定期更新的教會新聞專欄仍然停留在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去世的消息)。在中國,官方宣傳將新教宗的出生地視為其主要競爭對手,因此此事非常敏感。一位中國消息人士向《亞洲新聞》分享了他們對教宗當選的反應,談到中國天主教徒儘管面臨重重壓力,但目前仍展現出巨大的內心自由。

中國天主教徒也對新教宗的當選感到驚喜和欣喜。我們透過一個專門的應用程式在深夜觀看了直播,並在網路上發表了一些謹慎的評論,主要集中在教宗的名字和中文音譯上。之後,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毋庸置疑,最初的反應中(至少在我自己的感受中)潛藏著「地緣政治」的思想,人們思考教宗的國籍對中國的未來意味著什麼,但在這方面,中國教會是自由的大師。

沒有人對此發表任何間接的評論;一位神父告訴我:“我不知道從來沒有一位美國教宗。” 一位年輕女子說:“我無法告訴你其他教宗來自哪裡。”

當然,「地緣政治」問題確實存在,而且人人皆知,但在中國,身為基督徒的經歷本身就充滿了民族主義的緊張氣氛。

如果中國人沒有先接受、內化並最終擺脫由此帶來的“國際緊張”,他們就不可能成為天主教徒。這些緊張氣氛並非知識層面的,而是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信仰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

事實上,宣傳部門想要傳遞這樣的觀念:成為天主教徒意味著不完全是中國人,而是「向西方人出賣」。

另一方面,基督徒致力於調和中國人的身份與基督徒的身份,避免陷入民族主義的中國化。這並非易事,因為壓力巨大;如果信仰沒有紮根於真正的普世良知,就會被摧毀。

一個人只有先同意終生應對這一切,才能受洗——孩子們要接受信仰教育,意識到這將給他們帶來的額外壓力,並且只有當他們完全確信自己是更偉大普世性的活石時,才能受洗。普世性使人的根基得以生長,因為普世性熱愛自己的文化,並賦予其生命,同時也因此受到指責。

因此,對中國教會而言,信仰就是自由,這再次體現了福音派的弔詭:被鎖鏈束縛的人有時比沒有被鎖鏈束縛的人更自由。

一方面,中國主流宣傳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強調必須始終證明和炫耀中國的優越性。這是一種成功且有效的溝通模式。

另一方面,一種更開放、儘管隱密的態度將美國視為“他者”,一個引發好奇心的國家。美國人並非敵人,而是有待探索的異國風情,除了我之外,我渴望了解的。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TikTok難民的興奮之情。 “終於,中國人和美國人可以直接交流了”,或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學生在美國的生活”,又或者“現在要讓大家知道,政府之間有問題,而不是人與人之間有問題。”

每個人都需要差異性才能生存,對多樣性的渴望無法被長期壓抑——它遲早會重新浮現。象徵性地,美國保留了這種願望。

在這些極端中,我們可以將利奧十四世的當選以及隨之而來的教會的接受方式解讀為一種自由空間,儘管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以合一和差異性的名義,它像徵著和解。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