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2014, 00.00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宗指出受到藐视和怠慢的家庭是"接纳与团结互助的导师"

今天正式开始的特别枢密会议以"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为主题。"深刻地""深入家庭的神学与牧灵","免于陷入解答疑难"。离婚再婚意味着将对耶稣的忠诚与仁慈不可分割地结合。教宗致宗座生命委员会文告中也强调了家庭的作用与任务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当今社会中,"家庭遭到了藐视和怠慢"。但家庭仍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不仅是因为家庭"在世界中展示了三位一体的天主",还因为家庭是"接纳与团结互助的导师"。特别是在当今"被排斥性--有时甚至谋杀的--经济逻辑所主宰的"社会中,一味推动所谓的"抛弃"文化,凡是不再"有用的"就会被抛弃,例如老人和病人。

       家庭是教宗今天清晨主持召开的枢机主教会议的中心思想。教宗方济各还在致宗座生命委员会文告中强调了家庭的作用与任务。

       今天清晨的特别枢密会议开幕式上,即将在星期六擢升的候任枢机们也参加了,会议将于明天结束。讲话中,教宗突出阐明了会议着重反思的是"家庭、婚姻的美好;这一如此简单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类现实的伟大;就象人类生命一样,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艰辛和磨难。我们将努力深化家庭的神学与牧灵,这是我们要在当前现实生活中实践的。我们应该深刻地加以落实,免于陷入解答疑难"。对此,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介绍会议情况时表示,"这是教宗要明确指出的:他有时总是会用十分准确、甚至是很重的表达方式。邀请人们深刻反思、不要陷于答疑解难"。

       教宗继续强调,"今天,家庭遭到了藐视和怠慢。而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认识到组成一个家庭、在今天成为一个家庭的真、善、美;这对世界生活、对人类未来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我们突出天主辉煌的家庭计划、帮助夫妇们在人生中满怀喜乐地善度家庭生活、伴随他们度过重重困难,还要开展睿智的、勇敢和充满爱的牧灵"。

       吹风会上,隆巴尔迪神父还介绍了会议开始时卡斯帕枢机发表的家庭问题报告的内容,这份报告不会公开发表。首先,"重新发现家庭的福音",序言后第一点是"创世中的家庭";第二点为"家庭生活中罪恶的构成",即各种困难、问题等;第三"基督信仰救赎工程中的家庭"。

       隆巴尔迪神父继续介绍说,卡斯帕枢机的讲话中"有一部分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即家庭是家庭教会。我认为,这就是牧灵角度的家庭,今天其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此外,"还有扩大了的家庭、好客的家庭;家庭是交流的场所、家庭灵修、祈祷团体等"。

       报告中,还有一部分是专门涉及离婚再婚者问题的。重申了离婚再婚"意味着将对耶稣的忠诚与对仁慈、对天主仁慈的理解不可分割的结合,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教会的牧灵活动中"。强调需进一步深入婚姻有效性的问题,并援引教宗一月二十四日向圣座圣伦法院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的这一问题的司法和牧灵方面的意义,二者不存在对立。

       教宗给宗座生命委员会的文告中也强调了家庭的作用与任务。目前,宗座生命委员会为了纪念成立二十周年正在召开会议,主题是"老龄化与残疾"。当今社会充斥着"废弃"文化。而且此类文化已经不再是"剥削和压制",而是"新东西:即排斥,被排斥的不仅是"被剥削的",而是"被拒绝的"、"剩货"(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53)。

       导致歧视和排斥的根本是"人类学问题:一个人怎样才是有价值的、根据什么确定这一价值。诚然,健康是重要标准之一,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价值。此外,健康也不是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一点在健康缺乏的情况下体现了出来。每个人类生命的圆满,与疾病或者受磨难并不矛盾。缺乏健康和残疾,绝对不是排斥的最佳理由,更不是铲除一个人的理由。老年人遭遇的最严重的缺失不是身体器官的老化或残疾,而是被抛弃、排斥、缺乏爱"。

       而"家庭是接纳与团结互助的导师:在家庭内,教育与团结互助的关系充实了起来;在家庭里可以学到失去健康并不是歧视人类生命的理由;家庭教导不要陷入个人主义、均衡我与我们。这里的'关怀照顾'成为人类生命的根基、应予以推动的道义态度。在整个社会面前,家庭的见证成为关键,使人们认识到老年人是一个团体的主体的重要性,他们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只是从表面上看好象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的了"。

       "一个社会只有当在老年化、残疾、重病,甚至频临死亡时也能认出人类生命的宝贵性时,才是真正接纳的社会。当教导实现人生梦想不排除磨难,相反教导人在病人、受苦受难者的身上看出他们是整个人类的恩典,而且是召叫人们团结互助和责任感时,一个社会才是真正接纳的社会。这就是生命的福音"。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