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2025, 14.28
孟加拉国
發送給朋友

拉杰沙希:家庭惨案背后是债务和网络赌博

作者 Sumon Corraya

贫困和赌博成瘾的悲剧,最终导致一位父亲在杀害妻子和两个孩子后决定自杀。米纳鲁·伊斯兰在一份声明中谈到了“债务和饥饿”。这起悲剧与近期发生的其他几起类似。调查人员已展开调查,以查明向该男子提供贷款的机构。

拉杰沙希(亚洲新闻) - “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活着不如死了好。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我而受到羞辱。”这是35岁的米纳鲁·伊斯兰(Minarul Islam)的遗言。他是拉杰沙希市巴曼什卡尔村的一名农民,该村位于恒河对岸。8月15日,他的尸体被发现在家中上吊身亡。在他身边躺着他30岁的妻子莫尼拉·卡顿(Monira Khatun)、14岁的儿子马希姆(Mahim)和4岁的女儿米蒂拉(Mithila)的尸体。马希姆是卡德卡里高中八年级的学生,他满怀梦想,却永远无法实现。这场悲剧给整个村庄蒙上了一层阴影。邻居们震惊悲痛,默默地聚集在一起,无法理解失去一个家庭的绝望。这不仅是个人的痛苦,更是集体的痛苦。这道伤口刺穿了一个不愿倾听的社会的心。

在尸体附近发现的一张两页手写字条,揭示了米纳鲁心中难以承受的重担。“我们死于债务和饥饿,”他写道。“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再继续受苦,”他补充道。“我不想让我的父亲为我们乞讨。我亲手杀了他们,这样他们就不必再忍受痛苦了。”

他的话诉说着一个被贫困和屈辱压垮的男人的心声。他目睹了尊严的消磨,家人的苦难,以及希望的破灭。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努力保护挚爱的家人,让他们免于承受他认为只有痛苦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米纳鲁人默默地与饥饿、债务和耻辱抗争?有多少呼喊无人倾听?这并非孤例。就在三天前,吉大港省科米拉的一对母女自杀身亡。今年6月,诺托尔的一对夫妇和科克斯巴扎尔的一名年轻男子在债务压力下丧生。去年,蒙希甘杰的一位母亲因无力偿还债务,在杀死两个孩子后自杀。

这不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生命被贫困与屈辱碾碎的悲剧。每起事件都是血泪警示——饥饿、债务与精神压力绝非孤立存在,它们正缓慢侵蚀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根基。接警后,莫蒂哈尔派出所与调查人员回收遗体并送至拉杰沙希医学院进行尸检。调查人员认为米纳鲁尔先扼杀妻儿后自尽。遗书发现于其悬尸房间内,亲属确认笔迹属实。

米纳鲁尔的姐姐纳兹玛(Nazma)说:“我哥哥是因为无力偿还非政府组织的贷款而死的。”但她不愿透露与这起家庭悲剧有关的组织的名字。他的父亲鲁斯塔姆·阿里(Rustam Ali)泪流满面。“我卖掉了一些土地来偿还他的贷款。我不知道他又欠债了。我本来会帮他的。我无法接受他就这样走了。”当地帕里沙德联盟主席赛义德·阿里·莫尔希德(Syed Ali Morshed)补充道:“米纳鲁尔以前常玩牌赌博。他负债累累,无力偿还。他是个农民,但他没有出路。”拉杰沙希市警察局长穆罕默德·阿布·苏菲安(Mohammad Abu Sufian)视察了犯罪现场。“看起来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勒死了,他的儿子也一样。米纳鲁随后自杀身亡。我们将在调查和尸检后确认此事,”这位警官继续说道。“遗书上提到了经济问题。我们将调查他为何选择这条道路。”

拉杰沙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蒙希·伊斯雷尔·侯赛因(Munshi Israil Hossain)称,这起事件痛苦地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衰落。“小规模赌博在农村地区一直存在,但现在网络赌博在年轻人中蔓延。如果贫困和债务是原因,那么放贷者必须承担责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否得到过核实?还是他们被虚假的承诺所诱惑?”对于分析人士和学者来说,这场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绝望,而是一个无力采取行动的社会的沉默。它关乎将穷人困在债务恶性循环中的制度。它关乎迫使人们默默忍受痛苦,直到无法再忍受的耻辱。“不要让这成为另一个被遗忘的故事,”这是警告。愿米纳鲁的遗言唤醒人们的良知。饥饿会伤害身体,而羞辱会摧毁灵魂。让我们在为时已晚之前,与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站在一起,因为无论生命如何被摧毁,只要有人愿意承担重担,就值得挽救。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嚣张,但平民百姓捍卫民主
11/02/2005
孟加拉在新一轮封城下庆祝新年
15/04/2021 16:17
毫无悬念的选举:哈西娜的新任期,现在优先考虑经济
08/01/2024 12:55
孟加拉选举:政治暴力担忧已成定局
05/01/2024 15:11
与警察发生冲突后,针对总理哈西娜的抗议活动增多
31/07/2023 15:40


Newsletter

订阅新闻通讯 Asia News

订阅
TOP10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