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09, 00.00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宗激励人们重新发现通往天主道路的美丽

教宗激励人们不断进一步加强尊重儿童权益的努力。周三公开接见中,教宗还谈到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大殿是“中世纪基督信仰的光荣”。为那些“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积极从事传教活动的人们”祈祷

梵蒂冈(亚洲新闻)—今天,教宗本笃十六世于周三例行公开接见的最后指出,受造物的美好以及人的工程的美好可能是“最具魅力的、最吸引人”的通往天主的道路。讲解要理时,教宗介绍了“中世纪基督信仰的光荣”:雄伟壮观的圣殿——“最具有普世性意义的艺术启迪”。先罗马式、后哥特式的此类大殿,“是无法在基督信仰之外充分认识理解的。而基督信仰,深深地扎根在了那个时代的男女老少中”。

       公开接见的最后,教宗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权益。后天,是联合国在少年儿童权力公约发表二十周年纪念之际指定的“世界为儿童祈祷和行动日”。本笃十六世表示,“我的思绪涌向了全世界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陷于艰难处境;倍受暴力、侵犯、疾病、战争和饥饿折磨的孩子们”。教宗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努力,以相应的方式回应少年儿童问题;为少年儿童的权益得到承认、他们的尊严得到尊重而加倍努力”。

       接着,教宗向在场出席圣座万民福音传播部年度全体大会的代表表示了感谢,“就他们为福音信息的传播所付出的慷慨努力表达诚挚的谢意”;为“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积极从事传教活动的人们”祈求玛利亚的“慈母护佑”。

       在此之前,教宗向聚集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的近八千多名世界各国朝圣者介绍了中世纪的艺术。过去几个星期的公开接见中,教宗分别介绍了中世纪的神学和中世纪基督信仰教会的伟大人物。无疑,教宗今天选定的主题为十一月二十一日接见世界艺术家活动做了铺垫。

       教宗比喻中世纪的艺术,特别是基督信仰艺术犹如“各民族之间的竞赛”,重新建造所有圣堂:从主教座堂、隐修院的圣堂,直至乡村的小堂口。同时,各界也都为此作出了贡献。当时的历史条件——人口、交流、财富增加,以及技术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不断改进,无疑都为此类发展创造了相宜的条件。从而确保了圣道礼仪的进行,能够充分体现庄严肃穆的尊严。

       由此,“诞生了罗马式的圣堂和主教大殿”,其设计和装饰都充分体现了信仰教育的含义和技术的完美。“激发了人们的激情,使他们能够做到抵制邪恶、创造美好”。通常“代表了默世的场面和基督的最后审判”,也是“通往天乡的大门”。每当“教友们跨过圣堂的大们时,便进入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时空境界、在圣道礼仪中提前揭示了永生以及矜怜”。

       公元十二和十三世纪,从法国开始兴起了另外一种建筑风格,即哥特式建筑。“高度概括了信仰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高耸入云的塔楼,使“圣堂成为一种祈祷”,展示着“人灵对天主的渴望”。

       哥特式建筑的墙壁可能是镂空的、窗户全部是花格彩绘玻璃。而这种花窗,让“瀑布般的光倾斜在教友的身上”,其内容“展示了礼仪年、叙述着救恩的历史”。这种装饰,“是整个基督信仰团体的参与”。

       十三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通常将圣母描绘成“面带微笑、威严而仁慈的少妇”。信友们在来到大殿的同时,“愿意感受纪念圣人的艺术,圣人是基督信仰典范、是在上主面前为他们代祷的人”。

       教宗本笃十六世特别强调,无论是罗马式的还是哥特式建筑艺术都充分体现了两大重点:首先,“如果没有认识感受到其蕴涵的宗教精神,是无法理解此类辉煌杰作的”;此外,二者“都是不断接近天主奥迹的首选。作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并融会到各自的艺术中的美丽,如果不是再现降生成人的永恒圣言的辉煌又是什么呢?!愿上主帮助我们去发现美丽是通往与天主相遇、通往天主之爱的道路——或许是最具魅力和最吸引人的道路”。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