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5, 16.07
走向枢密大会 / 12
發送給朋友

貌波:饱受战争创伤的缅甸展现“共融与慈悲”

作者 Dario Salvi

军政府掌权、2017年教宗方济各访问时凸显的罗兴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军方暴行。这个与现任枢机主教同龄的国家充满光明与阴影。他呼吁抵制"仇恨与分裂",在国内政治中展现温和立场,同时谴责北京侵犯人权与宗教自由的行为,如逮捕枢机主教陈日君等事件。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 - “我们唯一需要发动的战争,是对抗仇恨与分裂的战争",这是缅甸基督徒也无法逃避的恶魔。在这个被种族宗教冲突撕裂的国度,仰光总主教貌波(Charles Maung Bo)枢机在今年三月辅理主教祝圣礼上的布道振聋发聩:"我们岂能将文化身份变成种姓枷锁?岂能用人造的标签划分天主按自己形象创造的子民?"作为缅甸主教团主席,这位即将参加5月7日枢密大会的亚洲枢机,背负着一个脆弱国家的沉重使命:从2021年2月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到少数民族(特别是国家西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与佛教徒的宗教火药桶,这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正深陷多重危机。

貌波枢机是一位慈幼会士,曾任亚洲主教团联合会主席至2023年1月卸任,1948年10月29日出生于曼德勒总教区蒙拉村。1962年至1976年间就读于彬乌伦阿内萨坎的拿匝勒圣家修院。1970年5月24日发暂愿,1976年3月10日发永愿,同年4月9日在掸邦腊戍晋铎。1976年至1981年间先后在垒固和腊戍担任本堂神父,1983年至1985年返回阿内萨坎的拿匝勒圣家修院任培育导师,1985至1986年出任腊戍宗座署理,1986至1990年担任宗座监牧。1990年7月7日监牧区升格为教区后,他于同年12月16日受祝圣为首任教区主教。1996年3月13日被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伊洛瓦底省勃生教区主教,2003年5月24日调任仰光总教区总主教并于6月7日就职。2015年10月21日成为缅甸首位获领枢机衔的主教。

这位枢机主教出生于缅甸独立的那一年,亲身经历了仍处于军事独裁统治之下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正因如此,他对国内政治始终采取“温和”态度,即保持与军方将领的对话渠道,又告诫神父和教会人士不要参与反对政权的暴乱或抗议活动,尤其是在2007年“藏红花革命”期间。尽管如此,他从未停止为人权、宗教自由和不同信仰间对话发声,呼吁和平与正义。在获授枢机帽后,他再次强调要称为“无声者的代言人”。与此同时,他展现出对北京的批判立场(即便担任FABC主席期间亦如此):捍卫香港天主教活动人士,谴责陈日君(Joseph Zen)枢机被捕事件,呼吁宗教自由与正义。尽管抨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他从未否认2018年签署且近期续签的中梵临时协议。

作为亚洲日益壮大的神职人员的代表,且来自一个与菲律宾不同、天主教徒占少数的国度,这位枢机主教兼具与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相似的特性,尤其在教会共融精神与慈悲理念方面。早在2015年获授枢机帽数周后、缅甸首次"自由"选举前夕,他接受《亚洲新闻》采访时便剖析了这个国家未来十年将遭遇军事政变与地震等悲剧的光明与阴影。"在世界许多地方,民主是政治活动",貌波枢机主教薄解释道,"而在缅甸,民主是一场神圣的朝圣之旅",是"对所有霸权体系的挑战。耶稣走向加尔瓦略的苦路,正是充满磨难、疑虑与反复的历程"。

他将缅甸描述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虽已初步对外开放,却正经历着赤裸裸的掠夺。在所谓‘民主’的最近四年间(2012年至2015年),30%的森林已消失殆尽”。研究显示,缅甸每年流出的玉石与珍宝价值至少310亿美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即便在相对自由的时期,该国仍危机四伏。这个国家"婴儿死亡率仍高居全球前列",而枢机主教直言:"那些已学会偷盗的人,未来绝不会转而从事更高尚的职业。我不认为犯罪团伙及其幕后主使会自行消失。这些人正沦为邻国的奴隶,为金钱出卖民族福祉。"他疾呼:"唯有建立真正的联邦制,构建以自然资源良性管理为基础的社群体系,才能实现和平与环境正义。"

最后,貌波枢机从未停止谴责宗派暴力的根源。“缅甸拥有深厚而优雅的上座部佛教传统。全国约有50万僧侣和7万尼姑。他们以出世精神和慈悲之心成为灵性源泉。慈与悲是佛陀的双眸。但可悲的是,这里也存在仇恨贩子,他们亵渎宗教,试图利用宗教来达到政治目的。他表示,“散播仇恨、以信仰划分他人,并非佛教真义。”这番未点名的呼吁,显然指向罗兴亚穆斯林少数群体遭受的迫害,这一议题至今仍是缅甸的敏感神经。事实上,早在2017年教宗方济各访问缅甸时,这位枢机主教就曾建议教宗避免使用具有族群领土争议的"罗兴亚"一词,而改用"若开邦穆斯林"的表述。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