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2024, 13.56
阿拉伯聯合酋长国
發送給朋友

阿拉伯神父:克服孤立和分裂的新基督徒组织

马蒂内利主教的第一封牧函,他敦促信徒不要成为“奴隶,而是儿子”。 信仰必须透过传达“一个人相信的理由”来“不再透过惯例,而是以信念”来传播。 呼吁走一条“跨文化”道路,使海湾地区不同的教会现实能够互动、相互了解并进行合作培训。

阿布达比(亚洲新闻) - 教会在世界各地面临的“挑战”在海湾地区“增加”,该地区社会“分裂”,配偶或家庭“经常分居”,人们甚至在“孤立”的地方也“孤立 ”。 礼拜场所“拥挤”、“有限”,最终导致“迷失方向”。

在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年轻人的连根拔起”的感觉是“强烈的”,金钱和世俗“成为选择的理由和客观”,甚至是最“亲密的”选择,没有为“上帝的意志 “留下空间,为了洞察力和使命”。

这就是阿拉伯南部(阿拉伯聯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宗座代牧保禄·马蒂内利(Paolo Martinelli)在第一封寄给《亚洲新闻》以获取资讯的牧函中强调了“基督徒 的形成”。 主教补充说:“面对观察和挑战,有必要”重新思考“其形式、内容和手段”。

这封牧函的标题是“'不是奴隶,而是孩子':在阿拉伯湾多文化、多语言和多仪式移民教会的背景下,第三个千年的基督教形成”,这封牧函谈到了一个 对于阿拉伯基督徒社区发展极为重要的主题。

神父指出了四个特征要素,这些要素特别对年轻人构成了特殊的挑战:多元文化、多语言和多元仪式; 移民; 插入社会政治和宗教层面的特定背景; 预计进入第三个千年的时代正在 经历变革。

教会面临划时代的变化,同时必须确定特点和挑战,以提供充分的培训,“手段和内容能够回应和对应信徒,特别是年轻人和海湾教会的需求” 。

马蒂内利主教认为这就是何以信仰必须“不再透过惯例,而是以信念”来传播,传达“一个人相信的理由”。 而基督徒的形成“必须从内容和教义的传播”转向“活的见证”,以解释“信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遇到人们的现实(......)从而 形成新的见证。因此宗座新福传促进委员会教理讲授指南(2020)指出的重要性,根据该目录,“福传是教义讲授各个阶段的解释关键”,而礼仪本身是“一个场所和途径 ”训练。

一条“跨文化”路径,允许不同的教会现实互动、了解和合作培训,也透过“共享和差异化的路径”,以及“真正天主教性质的包容性教义问答计划”。

在这方面,马蒂内利主教希望“教会中存在的所有现实:家庭、学校、神职人员、宗教人士、传道员、平信徒、教会协会、不同的教会、不同的世代”参与其中。 培训也应该“帮助每个人履行其特定的角色和应对挑战,(因为)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儿童、年轻人还是成人,都需要不断地形成信仰”。

然后有一段专门针对年轻人的段落,他们必须接受“基督徒使用”“新数位现实”的培训,以培养更大的“批判意识”,并让他们“与他们的问题和愿望联系起来”。 因此,透过这样做,耶稣可以“像一个伟大旅程中一个人的愿望的伴侣”。 该位阿拉伯的劁父表示:“圣召必须存在于形成的每一步中,引导年轻人选择他们的未来”,并且就成为基督徒而言,它还必须“教育一种重要的归属感”,一种 “积极的存在感”。

他补充说:“就教会对社会福祉的贡献而言,学校至关重要。 它们是教会使命的一部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理讲授,而是我们应该为基督教信仰和信仰之间的对话、宽容 和尊重而努力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认为“圣召”是规划一个人未来的“决定性词”。 这个人被邀请“了解自己、他的限制和他的资源,甚至问自己非常具体的问题”。

最后,基督徒教育“不以传播信仰内容而结束”,而必须产生“一种新的心态,一种解读历史和社会各方面的新方式”。 它必须“充分承担信仰的文化维度”,鼓励“寻找天主(Quaerere Deum)”,这是“每种文化的起源”,而天主教学校和大学“在这个方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蒂内利主教总结说:“它们是教会使命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可以提供对话能力,学校不仅可以为信仰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可以为社会公益和不同信仰的人们之 间的共存、促进宗教间对话和普遍的人类兄弟情谊做出巨大贡献。”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日惹伊斯兰分子将千余名基督徒赶出童子军营地:现在是斋月
03/07/2015
Covid疫苗接种被暂停直到2021年1月
18/11/2020 17:31
基地组织指控百名埃及加拿大科普特人皈化居民为基督徒
23/12/2010
韩美将在星州郡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国人抗议
13/07/2016 14:01
教宗指出只有圣神能够使人"服从"天主、向着爱一颗"石头"心的自由开放
09/01/2015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