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教宗方济各的亚洲之行仍在东帝汶激起回忆,30万人铭记他
在帝力,数十万人庆祝他们与教宗方济各会面的周年纪念,那是教宗第45次离开意大利的使徒之旅。印尼目前因激烈的社会紧张局势而动荡,当地主教呼吁“悔改”和“倾听”。在新加坡,总教区启动了2025至2035年的牧民计划,受到“共议精神”的啟發。
罗马(亚洲新闻/通讯社)—— 周三,约30万人聚集在东帝汶帝力的塔奇托尔广场,纪念教宗方济各访问該國一周年。
位於東南亞的帝力总教區维吉里奥·多·卡尔莫·达·席尔瓦枢机 (Virgilio do Carmo da Silva) 主持了感恩祭,地点正是教宗在其历史性的亚洲使徒之旅中与东帝汶人民会面的地方。这是他第45次离开意大利的牧民访问,于2024年9月2日至13日间,途经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新加坡。
当时有超过60万信徒与教宗方济各会面。一年过去,距离教宗逝世已有五个月,他的声音似乎仍在这个国家回响,人们依然怀着不减的深情怀念他。
他曾对这些于2002年國家获得独立的民族这样说道: “你们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我们看到你们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
感恩祭在教宗访问东帝汶一年后举行,是继圣若望保禄二世1989年访问之后的第二次,由东帝汶天主教主教团(CET)组织。
包考教区莱安德罗·玛丽亚·阿尔维斯主教 (Leandro Maria Alves) 与宗座大使馆临时代办马塞尔·什梅伊卡尔蒙席 (Marcel Šmejkal),以及众多神父和修会人士共同参与了此次礼仪。弥撒于晚上6点举行,随后是社区分享时光和音乐会,为这一天画上温馨句号。
一年前,东帝汶人民以深切的情感和热烈的欢迎接待了教宗方济各。今年四月,在教宗方濟各的葬礼当天,数十万人再次聚集在同一地点,响应政府宣布的全国哀悼时刻,表达他们不变的敬意与怀念。
两天前,帝力总主教维吉里奥·多·卡尔莫·达·席尔瓦枢机 (Virgilio do Carmo da Silve) 在回顾教宗方济各的来访时动情地表示:“这次访问重燃了我们的信仰与希望,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人潮涌动的塔奇托尔广场——东帝汶天主教徒的心灵圣地,枢机深情地提及在此举行的“两次伟大的历史事件”:1989年圣若望保禄二世的来访,以及2024年教宗方济各的到来。教宗方济各在任期间最长的一次使徒之旅,其记忆在印尼依然充滿活力。
2024年9月4日,主教、神父、执事、男女修会人士、修生及傳道員,齐聚雅加达圣母升天主教座堂,与这位阿根廷籍教宗会面。翌日,在格罗拉蓬卡诺体育场,教宗方济各鼓励在场信徒“制造一点混乱”,以此大胆宣讲福音。
一年过去,印尼却陷入剧烈的社会冲突。作为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国家中的少数群体,印尼教会也目睹了这一动荡。大规模抗议活动因社会不平等与政府特权而爆发,但在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 的命令下,军方进行了残酷镇压。
本月初,雅加达总主教苏哈约枢机 (Ignatius Suharyo) 呼吁全国“悔改”,敦促国人不要掩盖问题,而应正视那些激发抗议与社会愤怒的根源。他的呼声不仅是对信仰的召唤,更是对社会良知的唤醒。教宗方济各曾说要“制造混乱”,如今看来,那或许是一种挑战现状、唤起真理的勇气。
这种悔改始于倾听人民的思想、理念和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倾听那些关心印尼未来的“学者与专家”的声音。正如教宗方济各在雅加达所言:“首先是倾听,因为一切都源于倾听。”
在格罗拉蓬卡诺体育场举行的弥撒讲道中,教宗强调了与耶稣相遇所召唤我们活出的两种态度:一是倾听,二是活出圣言。“圣言是被赐予的,也是通过倾听而被领受的,它渴望在我们内成为生命,改变我们,并在我们的生活中道成肉身。”
新加坡虽拥有规模不大的天主教团体,但他们依然铭记教宗方济各的来访,继续在福音的足迹中前行。这种记忆不仅是对一次访问的纪念,更是一种信仰的延续与行动的召唤。教宗的言语与临在,似乎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播下了希望与更新的种子。
新加坡总教区近日发布了《2025–2035牧民计划》,这份文件被称为“共议旅程的成果”,是“在超过1,000位神职人员广泛协商下制定的”,如今成为“教会团结一致、实现基督所托使命的号召”。
新加坡枢机吴成才(William Goh Seng Chye)指出:“如同世界其他地方,我们在日益复杂且分裂的环境中传扬福音。”他說:“教会当前面临深刻的分裂与极化,有时甚至难以调和。这种内斗不仅令外界感到丑闻,也使我们偏离了基督所托付的使命——去使万民成为门徒。”
该计划确立了五项牧灵重点:培育、建立信仰团体、强化差异化的共同责任、在多元中建立合一、拥抱共议精神。
这些重点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牧民行动框架,使教会能够在当代“宣讲基督的福音”,正如教宗方济各所鼓励的那样。
教宗方济各在《牧民计划》摘要中发出的呼吁令人深思:“如同厄玛乌路上的门徒那样,一起同行、一起提问、一起承担团体辨识的责任—— 对我们而言,这就是祈祷,正如最初的宗徒所做的:这就是共议精神,我们希望在所有形式中将其变成日常习惯。”
这种团体承诺不仅是新加坡教会的愿景,也应激励那些更广泛的社群——正是这些群体,教宗方济各愿意亲自前往并与之会面,包括他一年前踏足的亚洲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