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父:“登记”的新十字架
今天是佘山圣母瞻礼日,也是本笃十六世设立的"为中国教会祈祷日"。这一日子既是为与中国教会共融而设,亦为铭记其苦难。《亚洲新闻》获得一位“地下”神父的证言,揭示在2018年《中梵临时协议》阴影下,北京日益强硬地推行“爱国会”成员制度所带来的现实困境。
米兰(亚洲新闻) - 今天5月24日,中国教会庆祝佘山圣母瞻礼日,也是本笃十六世2007年设立的"为中国教会祈祷日"。在中国,圣母进教之佑瞻礼在上海佘山圣母圣地举行。今日是世界各地天主教徒重申与中国大陆教会共融的日子,同时也是铭记他们遭受的苦难及宗教自由领域现存问题的时刻。因此,《亚洲新闻》今天发表了一位中国“地下”神父就这个敏感问题发表的信函:中国当局现在要求所有神父进行“正式登记”,同时也借鉴了2018年与圣座就主教任命达成的协议,该协议并未要求进行“正式登记”。月复一月,压力持续升级——尤其在那些仍存在规模可观的"地下"教会的省份。这些信徒基于信仰良知,拒绝加入深受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影响的天主教爱国会。神父在信中详细阐明:登记备案绝非形式,而是关乎牧灵职履行的实质问题——且一旦完成登记,司铎的日常牧职将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神职人员一旦选择“转化备案”,即登记加入官方认可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官方系统,虽然在法律上获得“合法身份”,但在实际牧灵与信仰良知层面,会遭遇一系列复杂的挑战:
一、信仰良知的撕裂与内在冲突
• 良知的挣扎
天主教会强调“良知的自由”和“对信仰的忠诚”。加入爱国会意味着接受一个被普世教会质疑的组织的领导。
对部分神父而言,备案仿佛是向政权妥协,可能产生“背叛信仰”的负罪感,长久压抑。
• 与教宗共融的模糊化
虽然教宗方济各出于牧灵考虑接受部分“备案主教”的合法性,但中梵协议并未要求神父必须备案。
一旦备案,部分神父可能被误解为“不再忠于圣座”,在教内身份产生灰色地带。
二、牧灵空间虽拓展,但受限重重
• 可公开主持圣事,但活动受控
可以在政府批准的教堂中举行弥撒、讲道、举行圣事;
但讲道内容需避免谈及教宗权威、普世教会、信仰迫害、地下教会现状等敏感话题;
教堂往往配有摄像头、政府人员旁听甚至干预讲道。
• 教务自由受限
举办活动、培训班、青少年主日学等需要申报审批;
无法自由设立修院或圣召培育团体;
信友的讲道或领经职务需要官方批准,限制信友合作牧养空间。
• 为更新上岗证考核常态化,神职人员疲于应付。
三、来自教友群体的信任危机
• 地下教友的疏远
长期坚持地下信仰的教友可能认为备案神父“妥协、投降”;
原本熟悉的信友网络可能中断,影响牧灵成果的延续。
• 官方教友的复杂反应
有些官方教友接纳备案神父,也可能因为教内复杂历史,对其身份保持观望; 面对两边都不完全接纳,备案神父可能陷入“孤岛状态”。
四、面临“再转化”或“自我阉割”的压力
• 政策推进中不断“清洗”
初期备案可能只是“登记”,但接下来政府会持续要求:
出席政治学习会;
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强调宗教中国化口号;
配合拆十字架、挂国旗等行为;
“去圣化”教堂装饰与讲道语言。
每一次配合,都是一次新的“转化”,可能导致信仰进一步被稀释。
• 成为政教博弈的“中间人”
被迫在“维稳”和“牧灵”之间周旋;
面临信友的质问与政府的命令,极易产生身心疲惫和信仰焦虑。
五、精神与身份的长期模糊化
• 内心认同危机
虽“被合法”,却可能感到“信仰身份不清楚”;
容易产生牧职意义感丧失、自我否定、退缩乃至厌倦。
• 灵性成长停滞
为了“安全”,不得不“自我审查”;
不再敢谈圣召、不敢劝青年修道、不敢讲真理;
渐渐变得“形式化、制度化”,失去先知角色。
小结:备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十字架
备案后的神父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表面获得合法性,内在却面临比地下更深的精神挑战。
是否能够:
• 坚守信仰不变形?
• 牧养教友不失真?
• 在体制之中保持良知与见证?
这是一条需要极大智慧、勇气和祈祷才能走下去的路。
24/11/2020 16:13
17/04/2018 09:37
02/04/2018 22:46
20/03/2018 12:28
20/03/201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