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能源转型的矛盾
一份联合国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3年间,该地区再生能源装置容量增加了两倍,其中中国、印度、越南和寮国位居前列。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比例停滞在16%,原因是能源消费成长、生质能下降以及对化石燃料的持续依赖。
曼谷(亚洲新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再生能源成长的引擎。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地区的能源转型仍面临“结构性矛盾”,这正在减缓其整体影响力。
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该地区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容量几乎增加了两倍,从568吉瓦增加到1785吉瓦。尤其是中国,超额完成了2030年的目标,到2024年底,太阳能和风能装置容量达到1408吉瓦。
印度、越南和老挝等其他国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印度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500吉瓦的无化石能源装置容量,越南的太阳能装置容量激增,而老挝与不丹和尼泊尔一起,主要向该地区出口水力发电。
尽管装置容量大幅增加,但再生能源在该地区能源供应总量中的占比仅略有上升,到2022年达到16.3%。亚太经社会的报告认为,这源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能源需求的增加和传统生质能的减少。
该地区经济和人口的快速成长导致能源消耗激增,尤其是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其成长速度超过了再生能源的扩张速度,而化石燃料的比例仍然很高。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生物质取暖和烹饪的使用正在减少,而更现代化的能源正在增多,这降低了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整体贡献。
报告也指出,能源转型仍受到许多挑战的限制;同时,该地区85%的能源供应仍来自化石燃料。
这份联合国文件强调,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该地区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依赖这些燃料(通常透过进口)来维持经济成长。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能源效率。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的最终能源消费稳步增长,交通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显著增加。同时,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正在下降,显示能源利用有所改善。
然而,正如报告所建议的,亚洲国家应加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因为这是减少排放和减少对燃料进口依赖的快速且经济有效的方法。
亚太经社会鼓励各国投资绿氢能和长期储能等新兴技术,以克服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供应的间歇性问题。
此外,报告强调了促进建立竞争性能源市场和吸引私人投资的政策和监管改革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大多数投资(2024年约为5,280亿美元)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经济体,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资金缺口。事实上,该地区十个最不发达国家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仅获得了能源转型总投资的1.4%。
18/11/2020 17:31
16/07/2025 16:56
19/08/2025 15:53
15/10/2024 12:33
02/09/2024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