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2023, 16.38
中国
發送給朋友

从零疫情到零动态:河南现在希望将青年失业“清零”

作者 Alessandra Tamponi

中国人口第三大省启动了“百日”计划,以应对影响 20.4% 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应对私营部门危机的良方就是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和毕业生下乡,私营部门既受到大流行的影响,也受到针对高科技公司措施的影响。当大学里的不满情绪增长就证明这条路无效。

北京(亚洲新闻)- 河南省最近宣布了一项解决省内青年失业问题的短期举措。该计划旨在简化年轻毕业生,特别是来自低收入家庭或长期失业者的残疾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程序,并将在5月至8月的100天内实施。根据省教育厅的说法,优先考虑应届生,​​与往年的学生相比,应届生受疫情影响最大。河南省是中国人口第三多的省份,预计仅今年就有至少 800,000 名应届生。

大学对于该计划的实施是关键所在,大学将承担确定毕业生的任务,不仅要促进未来的机会——从学习第二学历的可能性,到通过公共部门、国有企业或农村地区的机会进入社会——但也为他们提供就业所需的个人培训。

该计划被称为“动态清零”,却让人联想到习近平的零新冠政策,以及一项旨在通过重大国家干预来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战略。但是,通过短期计划进行国家干预来解决中国复杂的青年失业问题是否是一个现实方案?在“零新冠”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正是年轻人表达了对长期风控的不满,并发起了白皮书抗议。今天的中国青年表现出类似的不满,并对职业前途感到失望,对政府而言,这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2018年以来,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上升一直困扰着中国,并在疫情期间明显恶化。如今,“毕业即失业”等短语频频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凸显了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人格外脆弱。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4月份全国青年失业率高达20.4%,远高于日本(5%)、韩国(6.5%)和台湾(11.75%)等国家。不仅如此,据估计,到 2028 年,该国的失业青年人数可能会增加 5000 万,这是自 1978 年以来最糟糕的数字。青年失业率通常在 6 月至 7 月期间达到最高水平,而河南在毕业后实施计划更像是一种旨在防止数字恶化的半解决方案,而不是一种可以有意义地解决问题的战略。

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许多受年轻受教育者欢迎的行业——教育、娱乐或信息技术——是目前增长最慢的行业之一。 根据高盛集团的分析,教育和体育等行业的学位在 2018 年至 2021 年期间增长了 20%,但同期相关的劳动力需求却出现崩溃。此外,反疫情政策和长期的封控令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服务业,影响就业率。2022年,10%的中国中小企业彻底倒闭。

除了疫情造成的困难之外,近期的国家政策进一步削弱了私营部门和全国劳动力市场。2021 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打击行动,旨在限制大型科技公司的扩张。最著名的案例是阿里巴巴,但在受影响的公司中,还包括腾讯、字节跳动(TikTok 的所有者)或百度。反垄断调查带来的罚款已导致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打压了新一代中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

河南省提出的战略等战略旨在促进获得公共部门或国有企业的机会。然而,中国的私营部门对青年就业最为重要。过去 10 年里,GDP 每增长 1%,私营企业就创造了 640 万个就业岗位,而国有企业只有 180 万个。中国私营部门占GDP的60%、技术创新的70%和城镇就业的80%,而正是私营部门的困境严重影响了青年失业。

为缓解失业问题,政府已开始支持让年轻技术工人和通勤工人返乡的举措。类似的举措也是河南计划的一部分,广东宣布计划到 2025 年将 30 万年轻人送往农村地区。类似的举措似乎旨在解决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弥合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而不是实际的就业问题。乡村生活往往被网红浪漫化,他们在偏远地区宣传田园诗般的生活。这种现象的一个著名案例是来自四川29岁的李子柒,她因拍摄农村生活视频而成为抖音明星。然而,离开城市的年轻专业人士在缺乏医疗保健和服务的地区难以谋生,那里的学校因缺乏学生和教师而关闭,而且工资远低于城市地区。

在当地媒体中,此类举措被称为“下乡 2.0”,明显指的是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毛泽东政治,当时年轻的毕业生被迫下乡。相关举措目前尚未在受影响人群中取得成效。

迄今为止,学生们不仅仅是在找一份工作,而是一条专业对口的职业道路。在职业培训中,请大学优先考虑对任何长期工作最感兴趣的学生,而不是对学位部门的工作最感兴趣的学生,从而通过推迟解决困扰政府的问题,更容易将青年劳动力引导到政府感兴趣的部门目前处于危机中的部门。即使这在短期内能以某种方式缓解失业率,也会显着影响中国年轻人的不满程度。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