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宗教虔诚度攀升,但实践方式正在转型
这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与2013年和2018年的类似调查相比,宗教的价值“显著提升”,但它正呈现出“个性化和数字化”的内涵。礼拜场所正在失去其核心地位,而使用在线平台接触信徒的现象正在增多。
新加坡(亚洲新闻) - 尽管人们的礼拜方式正朝着更加“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但宗教信仰正日益成为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指标。这是政策研究所(IPS)8月20日发布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加坡居民认为宗教或精神信仰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研究继续指出,这一因素能够“影响他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与新加坡和平研究所(IPS)在2013年和2018年进行的调查相比,这一比例“显著上升”。
国籍仍然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宗教在80%的信仰认同者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最显著的增长之一是认同“没有灵性,生活将毫无意义”这一说法。2024年,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同意,而2018年这一比例仅为一半。
穆斯林最有可能认为宗教是其整体身份认同的核心,接近六成。相比之下,基督徒、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的比例分别为38.4%、32.9%和32.8%。在2024年的调查中,更多佛教徒和道教徒也表示宗教是其身份认同的核心。
礼拜场所与个人修行
随着宗教认同感的增强,信仰实践也随之增强。与前几年相比,每日祈祷或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有所减少。许多人转而消费宗教媒体,例如歌曲和视频,或从事更个人化的修行,例如冥想和阅读灵性经文。研究人员Mathew Mathews、Teo Kay Key、Izzul Haziq Murad和Melvin Tay表示,这一趋势反映了新加坡社会和宗教格局的广泛变化。此外,新冠疫情加速了宗教参与和信仰在网络上的传播,因为在实体聚会受限的情况下,社区开发了数字平台来联系其成员。
冥想植根于许多传统,但在世俗圈子中也越来越受欢迎,模糊了宗教与个人修行之间的界限。研究人员指出,随着宗教地位的提升,宗教团体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寻求影响国家政策制定,或要求为其传统争取更大的公共空间。报告警告称:“虽然宗教信徒之间这种更强烈的认同感和社群意识可能有助于提供慰藉和支持,尤其是在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如果这些日益增长的联系也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对空间和影响力的竞争加剧,则可能对宗派和谐产生影响。”
作者认为,新加坡现有的维护宗教和谐的监管框架将缓解这些风险,但仍需持续改进。他们特别警告称,通常产自海外的线上宗教内容可能会引入不适合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的思想。研究结果基于2024年4月至8月期间收集的4000名18岁以上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数据。受访者回答了大约350个关于种族、宗教和语言的问题。这份8月20日的报告是在IPS于2月份发布的一项研究之后发布的,该研究发现,过去五年来,人们对种族和宗教和谐的总体看法有所改善,社区之间的信任度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