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一词在中文的历史悠久
值今次枢机主教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天主教网站回顾了教宗这一称呼的历史渊源。伟大的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在其地理著作《志坊外记》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然而,最近,天主教界也开始推广“教宗”一词,认为它更符合伯多禄继承人的精神角色。
米兰(亚洲新闻/通讯社)—中国天主教网站“信德”(Xinde)在其众多关于教宗选举和良十四世(Leo XIV)的报道中,发表了一篇富有洞察力的文章,重建了“教宗”一词中文翻译的历史发展,并反思了目前用来指罗马主教的“教皇”一词的恰当性。
“教皇”一词由“教”(教义)和“皇”(皇帝)两个字组成,由艾儒略(Giulio Aleni)在其1623年出版的地理专著《志坊外记》(Giulio Aleni)中首次提出。此前,“教皇”一词曾有其他译法,有的借用了佛教术语,如“大僧”或“法王”。
著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3年抵达明朝宫廷,他选择了“教化王”这一称呼,字面意思是“教义之王”,强调教宗的精神领袖作用,与儒家“教化天下”的理念相一致。利玛窦的选择明显表明了其避免使用“皇”字的意图,因为“皇”字在当时专指皇帝,而他更喜欢使用“王”这个头衔,意为“国王”或“君主”,通常用于称呼藩属国的统治者。透过适应东道国的文化和习俗,来自马切拉塔(Macerata)的传教士试图避免与中央当局发生潜在的冲突,并有助于福音传播工作。
利玛窦的译本最早出现在他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Complete Map of the Ten Thousand Countries of the World)中,其中写道:“此地教华王不娶,信奉天主教。罗马帝国及全欧洲皆依此法。”
从那时起,“教化王”这一表述开始被广泛使用,并出现在大多数后续天主教文献和中文祈祷书中,例如《圣时课》(Holy Hours),该书一直流传到中华民国成立(1912-1949 年)。艾儒略本人在1642年的著作《天主圣教四字经文》(Four-Character Classic of the Holy Religion of the Lord of Heaven)中更喜欢使用这个术语。
即使在清朝(1644-1912 年),即天主教会与中国之间分歧严重的时期,利玛窦的译本仍然很受欢迎。康熙皇帝(Emperor Kangxi)(1661-1722年在位)特别坚持皇这一头衔只能留给“天子”,而不能留给其他君主,包括教皇。
直到鸦片战争结束,清朝衰败之后,“皇”字才不再是皇帝的专属。艾儒略于1623年提出的“教宗”一词,由此得以回归,成为基督代理人的称谓,并逐渐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直至今日。
然而,最近,中国天主教和学术界开始质疑这个被认为过时的术语的适用性,并建议用“教宗”取代。 “教宗”由“教”和“宗”这两个字组成,后者更能体现教宗的精神角色而非世俗角色,这与《拉特兰公约》(Lateran Pacts)的原则相符。
根据天主教杂志《信德》报道,“教宗”这个称呼对于刚去世的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来说尤其合适,而考虑到他的谦逊和简朴,“皇”这个头衔则显得不合适。
尽管全国学术界和与国家宗教局关系密切的媒体努力推广使用“教宗”,但它仍未完全取代“教宗”。与《信德》的希望相反,即使新教宗良奥十四世的当选也没有扭转这一趋势,因为许多中国新闻网站仍然倾向于使用旧译本。
18/11/2020 17:31
05/12/2006
09/05/2023 18:18
27/03/2023 17:24
27/11/2021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