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接见群众时表示:“呼喊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表达”
在圣伯多祿广场,冒雨面对三万五千名信徒,教宗良十四世反省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不是绝望,而是真诚,是将真理推至极限。” 当呼喊不被压抑时,它是“永不放弃的希望”。它取代言语,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成为“通向新光的门槛”。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 “福音赋予我们的呼喊巨大的价值,提醒我们它可以是祈求、抗议、渴望或是交托。” 今天早上,尽管天降大雨,教宗良十四世在圣伯多祿广场举行的周三公开接见中,谈及耶稣生命的“高峰”,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并指出那一刻并非沉默,而是充满呼喊的时刻。
“只要源自于爱,呼喊就永不徒然;只要交托于上主,它就不会被忽视。”他如此评论道。即使是在“极度考验的时刻”,它也能成为“通向新光的门槛”。
教宗在来自世界各地约三万五千名朝圣者面前,继续进行禧年教理讲授系列,主题为“我们的希望——耶稣基督”。
在多种語言读经之后,他分享了关于“死亡”主题的反思。“耶稣大喊一聲,就断了气”(马爾谷福音15:37)。在基督尘世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一个“极其珍贵的细节”值得注意:他呼喊了出来。
“那一声呼喊包含了一切:痛苦、被遗弃、信仰与奉献。”他解释道。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被遗弃感,其特征是“沉默”、“缺席”与“深渊”。
这呼喊是“一个生命在最痛苦时刻完全交托的终极标志”,是在“与天父亲密共融”的一生之后的最后表达。教宗良十四世指出:“这不是信仰的危机,而是一种彻底奉献的爱的最后阶段。”耶稣的呼喊不是绝望,而是真诚,是将真理推至极限的信任——即使万籁俱寂,它仍在坚持。
“正是在那一刻,上主显现。” 教宗說道:“在那位受苦的人身上,显现出最伟大的爱。正是在那里,我们认出一位不保持距离的天主,而是走进我们的痛苦,直到终点。”
百夫长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信仰告白是“耶稣死后第一次的信仰宣认”。那最后的呼喊并没有消散、消失或无法再现。教宗說: “它触动了一个心灵。而这呼喊本身也源自一个“充满的心”,通过呼喊完成了“一种深刻的人性行为”。
我们容易误以为这种呼喊——通过声音表达“我们无法用言语说出的东西”——是一种必须被压抑的需求。但福音却赋予它“巨大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极致的祷告形式”。教宗良十四世继续他的反思指出,在呼喊中存在着“一种永不放弃的希望”。
“耶稣不是向天父呼喊抗议,而是向祂呼喊。在沉默中,他坚信天父的同在。因此,他向我们展示了:即使一切看似失落,我们的希望仍可以呼喊。”
因此,呼喊是一种“灵修的态度”。“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交托自己;不是对某人喊叫,而是敞开心扉。”他继续说道。这是一种“不必畏惧的态度”,能够开启通往救恩的道路。罗马主教如此总结: “我们人性的受苦之声,与基督的声音结合,可以成为我们以及周围人希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