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2025, 14.14
斯里兰卡
發送給朋友

科伦坡:零售限价政策引发大米战争,助长黑市

作者 Arundathie Abeysinghe

对大米实施零售限价政策引发了经济不稳定和供应短缺。政府的干预措施未能化解危机。消费者保护局也报告称,监管存在困难,且效果往往有限。

科伦坡(亚洲新闻) - 斯里兰卡对主食大米实施零售限价政策后,已引发复杂的经济失衡现象,其典型特征包括市场扭曲、供应短缺及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大米为普通公民提供了45%的卡路里摄入量,占该国总耕地面积的34%。这个岛国的人均年消费量超过181公斤,在世界每日膳食消耗量方面位居第八。此外,受大米价格管制影响最大的是穷人,而价格管制的直接后果是全国范围内人为和虚构的短缺。此外,官方分销渠道的逐渐枯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黑市”的扩张,以填补缺口。

鉴于大米价格承受能力是一个微妙而敏感的问题,包括政治层面,历届政府都通过价格管控机制来干预市场。2024年12月,政府通过消费者保护局(CAA)对多个大米品种设定了最高零售价,将受欢迎的“Nadu”品种(深受贫困和中下阶层欢迎)的价格定为每公斤230卢比(相当于0.64欧元);“Samba”品种的价格定为每公斤240卢比(相当于0.67欧元);“Keeri Samba”品种的价格定为每公斤260卢比(相当于0.73欧元)。这项措施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价格飙升的影响,尤其是在人们认为大米短缺以及磨坊主可能囤积大米的时期。

经济学家卡林杜·阿尔维斯(Kalindu Alwis)与尼尔米尼·门迪斯(Nilmini Mendis)向《亚洲新闻》指出:"零售限价政策的实施已引发复杂的经济失衡,其根源在于市场扭曲、供应短缺及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他们进一步分析:"虽然价格管控旨在保护消费者,但最高限价已产生负面效应,包括黑市猖獗与弱势群体粮食获取渠道缩减。"为此专家强调:"当前亟需超越限价政策,推行市场导向的改革并投资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长期粮食安全。

卡林杜和尼尔米尼继续指出:“价格管控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政府对大米市场的干预,但在价格波动或危机时期,干预措施未能产生‘切实的成果’。”此外,岛上的粮食市场“在政府矛盾政策的重压下正在崩溃。由于官方市场无法以受控价格运作,那些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人不得不寻找其他来源。与此同时,那些愿意冒着违反价格管控被罚款的风险的供应商,”他们认为,“可以在黑市上赚取高溢价。这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来自波隆纳鲁沃(位于西北省,最大的加工区)的磨坊主赫拉特·班达·穆迪扬斯(Herath Banda Mudiyanse,67岁)、维杰帕拉·阿普哈米(Wijepala Appuhamy,65岁)和查明达·拉特纳亚卡(Chaminda Ratnayaka,56岁)表示:“近年来,由于价格管制制度,生产成本超过了强制售价,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许多磨坊主被迫停业或大幅减产。”他们继续说道:“这导致了从农民蔓延到消费者的全供应链中断,因为磨坊主减少了从农民手中购买的大米数量,并限制每日销售量,以确保库存维持到下一个收获季节。”他们指出,这种情况对于“小生产者”来说“尤其困难”,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气候控制储存设施”,而且“在下次收获前库存就会完全耗尽”。他们警告称:"尽管价格管制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垄断行为侵害,但这类政策往往强化了大生产商的市场地位——这些企业能够承受短期亏损,并借助竞争减弱之势扩大优势。

据消费者保护局(CAA)高级官员称,“有效执行价格管制需要强大的机构能力来监控全国数千家零售商、开展突击检查并起诉违规者。”这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过程,监管机构必须分配这些资源,但该过程往往“效果有限,因为一些零售商遵守管控,而另一些零售商则置之不理”,声明总结道,“这会导致市场分化和准入不平等。”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